第08版:法周刊 上一版   
下一篇

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写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暨第九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

■ 本报记者 阎跃勇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至12月10日是第五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规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规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自此,12月4日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家宪法日。由于2001年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规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作为国家宪法日所开展的各项纪念活动成为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的重要平台。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宪法出台始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这部宪法总结了我国长期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经验,把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用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1975年颁布了第二部宪法,这部宪法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很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在1978年又颁布了第三部宪法。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党和国家还没来得及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没有彻底清理和消除“十年动乱”中“左”的思想影响,反映在这部宪法中,仍然保留着不少“文革”的痕迹,但是没有1978年宪法,我们不能完成从“文革”秩序向新法律秩序的转变,我们不可能在1979年制定改革开放之初最重要的7部法律,也不可能顺利出台1982年宪法。1979年、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虽然又对1978年宪法作了部分修改,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四部宪法正式诞生,这也是我国现行宪法,是适应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新要求对1978年宪法作出全面修改后的宪法。这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

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改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五次对1982年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共通过了52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988年宪法修正案2条,即第一条和第二条;1999年宪法修正案9条,即第三条至第十一条;1999年宪法修正案6条,即第十二条至第十七条;2004年宪法修正案14条,即第十八条至第三十一条;2018年宪法修正案21条,即第三十二条至第五十二条。

2018年的宪法修改,是1982年以来历次修宪中修改内容最多、修改幅度最大的一次,共有21个修正案条文。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在国家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上,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增加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关内容,将国家建设目标由“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第一次在宪法序言以外的正文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修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宪法宣誓的规定。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删去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在人大制度和国家机构方面,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完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规定。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在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此外,还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内容,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场合作出一系列论述: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前途越来越光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把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载入宪法,让我们对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充满自信。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路径、作出战略部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总结宪法实施经验,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创造新辉煌。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