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薛睿杰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形式,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北京市平谷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两个密切联系”,创新建立“平谷民声”工作模式,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生动诠释——
今年以来,平谷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行动,与平谷区“微网格”基层治理机制相融合,1010名人大代表进入2800多个网格群,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听取千家万户诉求2000多件,推动民意征集全方位。建立区、镇两级民主会商制度,推动形成民意汇总、分析、会商、办理、监督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助力基层善治。
在全链条上深耕——
民主会商机制解决百姓难题
冬日虽寒,事暖人心。在平谷区金海湖镇金海湖学校,早晚各有8趟定制通学公交车安全接送17公里范围内的500多名学生上下学。而在金海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乘平30路公交车前来就诊的红石门村村民张立春从下车站点步行2分钟就到达医院门口,“过去要走10多分钟呢,多亏这个站点的优化。”
无独有偶,在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村民冯卫平反映的公交出行不便问题得到解决。在大兴庄镇悦洳汇小区,新开通的平8路微循环线路将小区与平谷四中连通起来。全区其他街镇公交线路的优化也正在有序推进。
这些民生实事成果来自区级民主会商制度和民意民智。围绕代表们反馈的群众公交出行需求,平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优化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区级会商,通过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群众共商共议,凝聚最大公约数,不断优化百姓出行的解决方案。
金海湖学校通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通过会商,形成通学公交安全保障合力。金海湖学校副校长刘国庆表示:“安全是学校、家长、政府最关心问题。每趟公交车上都有老师随车管理。同时,各站点都有志愿者接站,接力保障学生安全。”
今年6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通过定制通学公交等途径,解决未成年人就学出行难题。平谷区相关实践探索为条例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今年以来,平谷区还通过区级会商机制,推动农村卫生室建设、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问题、增加居住停车设施供给、新增耕地腾退补贴发放迟缓4个问题有序解决,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保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同时,上百项有关美丽乡村建设、水系治理、安全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基层治理问题也通过镇级会商制度,充分汲取民意民智。
平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震说:“我们通过‘民情直通、民事联办,人大代表进网格行动’,以及民主会商机制,以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努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体现在平谷大地上。各级人大代表亮身份、履职责、出成果,在平谷建设中展现出新的担当作为。”
在全方位上深耕——
情系千家万户每一个急难愁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以“平谷民声”为依托,千家万户乃至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有了更多解题渠道。
持续推动全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点缺医少药问题,实现小病不用出村,是今年“平谷民声”服务群众的又一个生动事例。
村级医疗服务一直是代表牵挂的民生问题。2022年年底,平谷区、金海湖镇两级人大代表,金海湖镇水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富东向平谷区人大常委会反映:“村级卫生服务站虽已建成,但因人员配备、医保内网未接通等原因,个别站点存在缺医、少药等情况,村民日常购药不方便,不能满足慢性病患者输液治疗需求,也缺乏夜间紧急诊疗服务。”
围绕李富东反映的问题,今年4月28日,平谷区人大常委会在水峪村代表联络站举行“推动村级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会商会”,邀请提出建议的代表、部分村民、区镇相关部门齐聚一堂开展会商。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立文带队,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研究室、教科文卫办负责人到会听取会商意见。
会上,来自金海湖镇水峪村、洙水村、向阳村的村民面对面向人大、政府提出对于村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有关需求。区卫健委、区医保局、金海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提出“有医、有药、能报销”初步解决思路,以及解决问题时间表,得到与会群众和代表赞同。
会后不到一个月,水峪村卫生服务站率先解决相关问题,全区农村卫生室“有医、有药、能报销”工作全面铺开、见到成效,群众“家门口”的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健全。
既关注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也关注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是“平谷民声”又一个创新特点。
在镇罗营镇上营村,首个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十字街改造项目,就在镇党委领导和“平谷民声”机制保障下顺利完成,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东高村镇则通过开展镇级“民主会商”活动,推动解决西高村村民张愿申请低保等民生问题,在围绕千家万户共性问题开展工作的同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每家每户。
在全覆盖上深耕——
各级人大代表进网格服务群众
密切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课题。“平谷民声”将各级人大代表纳入“微网格”基层治理新体制,推动“微网格”成为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服务格”。
北京市、平谷区两级人大代表王月波是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加入了滨河小区1至30号楼网格群。王月波介绍:“入群以来,推动解决社区车棚及小区出入口科学规划问题。此外,居民们希望通过市、区人大推动完善房屋楼顶漏雨维修资金提取制度,我将在市、区人代会上提出相关建议,推动相关政策和相关工作完善。”
“进入网格群,我切实感受到居民的诉求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及时响应。”作为区人大代表,倪春燕加入两个网格群,联系上百户居民。“群里有代表、社区和物业,能够随时响应群众诉求,形成各级单位围着群众转的工作格局。期待更多单位入群,更好地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开展工作。”
村民冯卫平也感受到了代表入群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变化。她说:“从满足公交出行需求,到独居老人水电气热安全保障,再到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安全管理,代表们把群众呼声反映到有关决策中,助力基层治理体现民情民意。”
冯卫平高兴地说:“各级人大代表进网格是一个新鲜事,充分体现了人大代表履职为民新担当。代表们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推动网格成为服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