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阎跃勇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是1982年正式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文化基因。但与此同时,保护和利用工作难度也在日益加大,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开发式保护、割裂式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
反观云南大理,全国142座、云南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大理占了3席,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愁,靓丽的城乡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根脉也是大理的魂魄所在。行走在古城中,历史厚重,风景秀美,人间烟火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人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画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画卷。
12月1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着力完善保护机制,保留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着力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说,大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完美契合了会议精神,走在了全国前列。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在白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六合同春”,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六合同春又名鹿鹤同春,六合指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借此美好寓意,我们希望各地都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六合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