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尹全 (云南)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履行人大法定职责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为助推新时代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出人大贡献。
抓实立法工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根基
健全法规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积极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好民族自治州的立法权,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立法,以良法促发展、推改革、保善治。截至目前,共制定了自治条例1件、单行条例15件(已废止2件)、地方性法规4件,作出立法性决定1件,现正在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民宿管理条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根基。
突出生态环保立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思维,实现从单一的立法保护苍山、洱海,逐步转向苍山洱海一体化法治保护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先后制定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现行的13件单行条例中有8件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网络,织密了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用法治力量守护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乡愁大理”的独特魅力。先后制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有力推动名城保护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同时,相继制定出台与其相配套相衔接的城镇管理条例、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丰富和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体系。
打造立法工作“直通车”。州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大机遇,积极打造“苍洱立法金桥”品牌,探索形成并不断完善“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16(州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N(若干名立法联络员、立法信息员、法律专家)”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立法联系点的基础、队伍、能力建设,联系点成为承载民意的“直通车”、立法协商的“主渠道”、实践民主的“好平台”。
作出重大决定,形成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强大合力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2018年作出《关于设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日的决定》,把每年11月22日设立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日。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苍洱处处石榴红”品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全州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复兴伟业。
2025年6月,作出《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明确了新时代大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7项重点任务: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方立法工作、形成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的强大合力。
强化监督实效,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聚焦全州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三问一评”工作监督、专题询问、“回头看”监督等工作机制和方法,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开展监督。持续监督“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审议州政府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推动政府及职能部门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紧扣“产业强州”战略,对全州乳业、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开展监督,助推产业重塑、产业振兴。特别是近年来,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州文化旅游民宿管理情况开展“三问一评”工作监督,助推打造大理民宿新名片;对全州万头奶牛牧场建设情况开展“三问一评”工作监督,推动牧场建设攻坚克难、难中求进、进中求成等。
聚焦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开展监督。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关注社会公共安全,对全州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情况开展视察,对全州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审议州政府建设全州应急综合执法体系情况。关注“舌尖安全”,就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监管等情况开展调研。关注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关注气象保障服务,对全州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能力提升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聚焦民族地区民生关切开展监督。密切关注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难”“增收难”“用水难”等问题,对全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州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密切关注“学有所教”“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对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残疾人就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全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通过监督,有力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有效推动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