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书写民族团结履职答卷 ——记甘肃省人大代表马艳红

■ 本报通讯员 刘建峰

在陇东土塬的晨曦中,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团结小学的操场上,回族教师马艳红常带着不同民族的孩子们跳课间操。作为甘肃省人大代表,她以教育为纽带,在履职中书写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担当。

“代表履职,脚下要有泥土,心中要有百姓。”马艳红把调研作为履职的基础性工作,她走遍社区、乡村,走进居民家中和田间地头,与各族群众拉家常、问需求。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她深入8所乡村学校,记录下137条师生诉求;为掌握女性健康保障情况,她走访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理出育龄妇女HPV疫苗接种需求清单;当华池县遭遇洪涝灾害,她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乡镇,踩着泥泞察看受灾农户房屋,整理材料并汇总形成了防汛物资短缺情况的报告。这种“沉浸式”调研,让她的建议始终贴着民心、连着民情。

履职期间,马艳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建议。她围绕民族团结、民生保障等领域提出近50件建议,多件被纳入甘肃省、庆阳市重点民生工程。她建议将HPV疫苗接种纳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对13至15岁女孩接种费用给予补助。为让该建议更具说服力,她附上3万多字的调研数据和128份家长签名。该建议最终被写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全省超20万名女孩因此受益。她还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落地,协调教育部门为多所学校更新食堂设备,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就餐难题。在甘肃省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她多次就“陇东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发言,呼吁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积极参与《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修订案的制定,为民族文化保护不断努力。

马艳红把联系群众作为履职常态。她在学校设立代表联络站,每周三下午接待家长来访,墙上的“民情台账”记满了200多条群众诉求。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她发起“民族家庭结对”活动,组织回族、汉族家庭结对帮扶,建立“三色预警”帮扶机制,联动社区、妇联为23名困境儿童搭建助学资源联系渠道,让6个少数民族家庭直接受益。在她推动下,团结小学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示范点”,每月开展“民族政策宣讲会”,累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

在马艳红的努力下,如今的团结小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学生混编班级覆盖率达 100%,校园里回族踏脚舞与汉族秧歌共舞,羊肉泡馍与青稞饼香飘四溢。马艳红正筹划建立“陇东民族教育联盟”,她说:“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百姓心里生根,在政策里结果。”从课堂到会场,从校园到乡村,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建议传递民声,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人大代表的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