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周小斌 周安颖
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人大代表联络站里,经常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代表,一边跟群众交谈,一边在本子上记着群众的诉求。虽然幼年时期一场火灾给他的身体造成了二级肢体残疾的伤害,但这并未阻挡他服务群众的脚步。他就是衢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蛇伤术”第六代传人廖勇明。
一本笔记绘就“民情地图”
在廖勇明的诊桌旁,总放着一本特殊的“病历”——他的代表履职笔记本。病患的叹息,乡亲的闲聊,在他耳中都是履职的线索。一次,一位患者在就诊时不经意地叹气,说道:“乡镇里好中医越来越少了,看个病要跑城里,真麻烦啊!”这声叹息中蕴含的履职线索被他敏锐地捕捉。作为中医药工作者,他深知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萎缩的困境,更忧虑于传统医术传承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难题。这声叹息,促成他决定就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现状开展调研,“辨证论治”。
本着中医“望闻问切”的细致精神,廖勇明立即开展走访调研。他走遍了十多个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患者促膝长谈,不论是在设施陈旧的诊室还是在略显萧条的乡村中医馆,抑或是在村民的炕头,他用心“望”设施之不足,“闻”人才流失之叙说,“问”服务需求之迫切,“切”政策落地之梗阻。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下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成果,在衢州市人代会期间,廖勇明郑重提交了《关于大力扶持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建议》,他不仅直陈存在的问题,更开出了“药方”:呼吁加大财政投入更新设备、建立长效人才培训机制、重点打造特色中医专科,并充分利用衢州市“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推动建设四省边际中医药高地。针对“中医药传承与产业脱节”的短板,他还提交了《关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大对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及传统疗法的系统梳理与保护,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注入时代活力。这两份饱含民生温度的建议,被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采纳落实。
一条山路见证“履职足迹”
在大陈乡人大代表联络站里,廖勇明是常客,只要有空他就会过来接待群众。数年来他在联络站接待群众两百余人次,履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百余条民生诉求:争取为残疾人设置公益性岗位、帮留守老人上门送药、协调安排烘干机解决药材霉变……在他看来,当医生要治身体的病,当人大代表要解民生的难。人大代表履职既要谋发展大局,更要办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一次,在联络站接待群众时,大陈乡的村民忧心忡忡地向廖勇明反映:“村道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孩童上学、老人出行都提心吊胆。”第二天,廖勇明就拄着拐杖前往现场实地察看具体路况,明确道路存在的问题后,他迅速整理形成书面建议提交给乡政府。为促成建议落地,他积极牵头组织协调,参与会商方案,梳理难点堵点……通过多次沟通研讨,这份凝聚着群众期盼的建议进入落实环节,在他的持续跟进和有力推动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乡亲们的笑声取代了往日的担忧。
一份建议传递“城市温度”
在一次参加代表小组集体活动时,廖勇明发现很多重要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存在部分设施缺失或设置不规范的问题,给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借助衢州正大力推进无障碍示范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他提出《关于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建议》,呼吁强化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刚性约束与要求,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居民小区等公共基础设施时,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中,做到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做到设施建设“不缺位”;他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对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建立日常巡查、管护制度,及时制止违规侵占人行道、盲道及私设障碍等行为,建立残疾人意见反馈渠道,确保无障碍设施“有爱无碍”。他的意见建议得到小组代表的高度认同,相关部门也予以采纳并积极落实。
从医院诊台到田间地头,从代表联络站到崎岖山路,拄着拐杖的廖勇明留下的串串足迹,正是他担任人大代表期间深耕履职、彰显担当的生动写照。如今,廖勇明的目光又投向了新的课题——乡村医养结合。他正带着那份熟悉的执着,深入调研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为下一次衢州市人代会酝酿新的建议。在乡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他目光坚定地说:“只要我当一天人大代表,我就要为乡亲们的健康福祉和美好生活履职尽责,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