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如何为乡村儿童编织金色暑期

■ 杨 飒

一些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条件限制,他们的暑期生活相对单调些。与此同时,因缺乏有效监护,乡村儿童面临的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更为突出。

暑假来了,学校的铃声停了,老师的叮嘱远了。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完善防护和教育体系,让乡村儿童度过安全、充实、温暖的金色暑假?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公共服务难填乡村儿童多样需求

6年前的夏天,还是本科生的朱蕴哲回到家乡安徽省淮北市蔡里村,她发现村里没有公共活动场所和儿童娱乐设施,而村外对儿童较有吸引力的河、湖及环绕村子的低山,则是家长们不允许孩子去的地方。

今年暑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朱蕴哲再次返乡,发现这里并没有太多变化。“在过去6年里,村里新建的公共设施,仅有一个水泥广场和一些健身器材。水库的改造,以及附近新建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旅游业,对孩子来说,没什么文化教育意义可言。”她说。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高万红表示,乡村已有的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往往沦为摆设,即使能正常开放,举办的活动也较为单一,仅有托管服务或只能简单娱乐,专业性服务欠缺,难以满足暑期儿童多样需求,如学业支持、深度心理关怀、丰富的文化活动等。

在蔡里村也是如此,村子里的孩子们鲜有娱乐活动,出门也不多。朱蕴哲去一位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家拜访得知,孩子早上起床后便一直待在空调房内玩手机,“主要是看视频”。

“在服务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手机沉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会长、咨询师郭敏风注意到,很多孩子对手机非常依赖,有的甚至因为手机和父母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

“我们分析发现,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因为手机能满足他们的某些心理需求,比如游戏闯关带来的成就感,或者通过手机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实际上,手机成瘾的背后,往往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更要理解背后的原因。”郭敏风说。

留守儿童面临多重风险与困境

一个14岁的留守男孩让郭敏风印象深刻。男孩母亲患病后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父亲照料不足,家里环境杂乱不堪,这让孩子极度自卑,逐渐封闭了自己,整整四五年时间都待在家里,不与外界交流,甚至不说话。

郭敏风第一次去看望他时,天气较热,可他却坐在床上,披着很长的头发,一言不语,眼神呆滞。郭敏风意识到必须让他“走出来”。花了半小时,郭敏风才听见他开口说话。之后,郭敏风慢慢引导男孩,从让他下床送自己,和他交流阅读心得,鼓励他跳绳,帮他改善生活环境,到最后助他重返学校,收获人生的意义。

尽管每年暑假,郭敏风和协会里的咨询师都会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课程,但他们深知,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不应仅局限在暑假,更需要长期的关怀和陪伴。

除了情感需求,在采访中,多位被采访人告诉记者,乡村儿童暑期困境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乡村儿童在暑期面临的问题是多维度的,既涉及人身安全,也关乎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高万红认为,对于乡村留守儿童来说,暑期既是照护压力与安全风险陡然攀升的时段,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空窗期”。

无人照料的情况更是加剧了乡村儿童的暑期困境。父母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监护缺口更大。“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搬迁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社区中普遍存在‘大童照顾小童’的现象。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在自我照顾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这不仅存在安全风险,也加重了儿童的心理和生活负担,营养与健康易被忽视。”高万红还介绍,隔代抚养现象普遍,但祖辈监护人往往精力不济、教育观念陈旧或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履行监护职责,甚至采用责骂体罚等简单粗暴或放任的教养方式,加剧了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安全风险。

高万红还提到,乡村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也不容忽视。“留守儿童学业基础本就薄弱,主要依赖学校提供的学业支持。原本在校期间提供的学业辅导、行为规范引导等关键支持暂时停止,而家庭无力填补这一空白。暑假期间,由于家庭监护人多为祖辈,文化程度有限、精力不足或教育能力欠缺,难以提供有效的学业辅导和督促,导致学习进度停滞甚至倒退。”她表示。

而让郭敏风更为担心的,是乡村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孩子放假后往往喜欢和朋友出去玩,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中溺水风险较高。”为此,大荔县心理协会奔赴各个乡镇专门开设家长课堂,普及安全知识,教授溺水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和技巧。

多方协同织密暑期守护网

如今,数字技术正为解决乡村儿童的风险识别和防控提供新的可能。

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国宁介绍,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研发的“数智教联体”平台,通过校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设施安全及学生行为轨迹,整合家庭端反馈的校外行为数据及心理测评系统信息,通过大数据深度分析、交叉比对,主动识别风险。

“乡村儿童安全风险呈现复合型、隐蔽性的特征,如长期、缓慢发展的心理问题(孤独、自卑),或高度隐蔽的暴力问题,缺乏即时、剧烈的行为信号,传统监测手段极易遗漏。平台深度联结学校、家庭、社区、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即使是在假期,也持续进行风险防控,保持对儿童的数据追踪和分析,为孩子暑期安全保驾护航。”她说。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和高校团队已经开展了有益的实践。

江苏省扬州市悦来村的“校社联动”暑托班引入高校资源,开设机器人编程、非遗雕版制作等课程,并建立“双导师制”精准关爱留守儿童。在湖北省荆州市区马山镇,双龙村和蔡桥村的爱心托管班分别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和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团队,开设了“田间课堂”、红色教育、科普实验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农耕体验和手工艺术中感受乡土文化。云南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的乡村暑期少年宫洋溢着活力与热情,开展的足球、书法、绘画、合唱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难忘的假期。“和小伙伴们一起踢球,非常开心,既锻炼了身体,也收获了友谊。”学生纳恪穆说。

高万红认为,守护乡村儿童的暑假,可以完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的管理和引导,从以宣传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当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有政策与资金支持,却普遍存在‘短期化、形式化、表面化’困境。可以依托‘三下乡’现有政策与资金,推动活动从‘短期走访’转向‘需求深耕’。高校团队在出发前基于目标乡村儿童暑期核心问题设计服务项目,并在乡镇政府协调下提前与村级儿童主任或学校对接,以儿童需求为中心,通过‘三下乡’赋能本地儿童保护与发展。”她表示。

“帮助乡村儿童解决暑假期间面临的问题,政府与学校可以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等闲置场地,招募培训本地志愿者,将安全看护、学习支持、兴趣拓展、心理关怀、劳动体验融为一体,系统性开展暑期托管,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家长监管压力,显著减少儿童独自活动引发的安全隐患。村社区应主动开放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联动乡村农业基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体验,不仅可以提升儿童动手能力、社交技巧,还能在实践中自然地融入安全知识教育。”国宁说。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