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士鹏 (湖北)
《庄子》写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用筌比喻形而下的器,用鱼比喻形而上的道,意思是领会了精神实质的人,无需用语言来交流。但很多时候,得鱼也别忘筌。有了筌,进了任意一条小河,都能捕到鱼,不会临渊而羡、空手而归。
此外,比起一碟做好的鱼,从用筌捕鱼开始到享受胜利果实的全过程能提供的满足感会更丰富、持久。那些循着典故追根溯源时增长的学识、在诗词意境里洗练出的性灵、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时精彩的想象、摇头晃脑随意吟咏时发现的音律之美……都是参考译文无法给予的。在诗人笔下的风景之外,携筌者会看见属于自己的落霞与孤鹜。而文明之所以能滔滔不绝,正在于无数后人拿起筌,捕到了更大、甚至前人没见过的鱼。
况且,如果把筌忘得太久,再拿起时就会生疏。在键盘输入普及的当下,写一手好字似乎无足轻重——不过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罢了,电脑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选择手写?但方寸之间,别有艺术的洞天!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文化如果缺少了蕴藏人类情感表达、生活感悟与审美体验的书法,其魅力和内涵必将大打折扣,更别谈“技进乎道”、修养浩然之气了。曾经作为文人雅士标配的“秀才四艺”琴棋书画,渐渐成了高配、顶配,甚至绝迹。若有一天,它们在时光长河流离失所、销声匿迹,某种意义上, 后人何异于守不住前人财富的浪子?
因此,筌不仅不能忘,更要常用,特别是精神上的筌。无论是让我们的思想破茧成蝶,对世界与人生有更深认识的著作,还是武装过先辈头脑、指引一只雄鸡叫醒黎明的理论,即使我们领会了它的核心内涵,也不能把它们遗忘冷落。苏东坡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多被忽视的、尚未被消化的内容,总要在一次次回头看中才会浮现。即使时过境迁,那些经典也会给予我们新的触动与启示。把筌背在身上,我们就不会忘记人生的道路该走往哪个方向,以及为什么出发。
在今天,“得鱼忘筌”被用来比喻事情成功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这和范蠡所说的“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勾践、刘邦、朱元璋……得登大宝后,就把功臣一脚踢开,甚至赐死。结果,不仅损伤了国家的气脉,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越是自卑,想要掩饰过去来维护帝王威严,越是被后人反复抨击。相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秀偃武修文,“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治国。李世民更是连军权都不收回,还鼓励文臣成为谏官,设立凌烟阁对功臣大肆表彰。最终,他们不仅开创了繁华盛世,而且实现了帝王的最高追求,千古流芳。不忘筌的人,手中握满了筌回赠的余香。
事实上,感恩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古者,韩信一饭千金;今朝,陈忠实成名后,从不忘在他几乎放弃创作之路时伸出橄榄枝、主动约稿的编辑张月赓。他说:“人要懂得感恩,尤其在你困难时,那个竭力提携你的人。”简朴的话语道尽了为人的准则。
近些年,“得鱼不忘筌”的喻义还拓展至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善待。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消耗了一个星球多少年演化的成果,才发展出如今的社会文明,岂能吃完饭就把碗摔了?连古人都知道“人亦天地一物耳,国必依山川”的道理。和谐共生,注定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好的描述。
自“两山理论”提出以来,涌现出“人民楷模”治沙人王有德等大批奋战在环境保护一线的英雄人物,让那些身心俱疲的土地河流终于松上一口气,寻回了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和粼粼波光。如今,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森林城市卷起了热潮,不仅让世人鼻尖有清气,庭前有佳木,实现了诗意栖居的古典理想,更是让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得到了可持续的、生机勃勃的保障。
得鱼不忘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必会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