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凉亭里的民主大气象

■ 本报通讯员 史学伟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满庭芳小区,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成为居民心中的“民主地标”。这个由老旧凉亭改造成的尚和议事亭,成为人大代表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的“主阵地”,生动演绎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从“邻里茶座”到“民主枢纽”

“以前这里就是个普通凉亭,居民常来唠嗑,说着说着就把问题解决了。”石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杜铁军介绍,2024年,街道党工委依托群众自发形成的“议事雏形”,投资8万元,将其打造成集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矛盾调解室等功能于一体的议事场所。

议事亭增设了“民意公示栏”“政策解读角”,墙上“112工作机制”格外醒目,每月第1个星期二为固定接待日,现场收集民意、分类交办、跟踪督办,形成了“收集—办理—反馈”闭环。截至目前,这里已收集解决医保政策咨询、社区医院接诊优化等28件民生诉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枢纽”。

从“碎片治理”到“三化协同”

在尚和议事亭,功能集成化、机制标准化、服务精准化的创新实践,让民主触手可及——

功能集成化打破基层治理壁垒。议事亭实行开放式办公,人大代表轮流“坐班”,居民随时可进站反映问题。同时,这里既是矛盾调解“前哨站”,也是立法民意“直通车”,累计收集《包头市供水条例》等法规修改建议20余条,让“百姓声音”直达立法机关。

机制标准化确保民意事事有回音。议事亭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管理模式,对群众诉求实行“红黄蓝”分类督办,简单问题当日办结(蓝色),复杂问题7日内反馈(黄色),重大问题纳入街道重点督办事项(红色)。

服务精准化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人大代表依托“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精准捕捉群众需求。针对社区老年人居多的特点,议事亭增设“银发议事角”,每月组织“养老服务恳谈会”,推动社区引入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服务,居民满意度达96%。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辐射”

尚和议事亭的成功经验,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石拐区下辖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将该模式融入基层治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让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花结果。

“议事亭虽小,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石拐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海表示,全区正以尚和议事亭为标杆,构建“15分钟民主服务圈”,将代表联络站、立法联系点等阵地嵌入网格,推动“群众说事、代表理事、政府办事”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