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韩 慧 吕亚南
今年是北京市昌平区人大代表苗广义履职的第22年。
22年间,苗广义骑着一辆摩托车走遍南口镇的大街小巷,20余本民生观察日记,1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搭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22年间,苗广义先后提出社区公益性就业、改造老旧公共厕所、拓宽道路、延长公交车运行线路、增建公办幼儿园等252件建议,书写了一个基层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的历程。
22年间,通过依法履职,苗广义对国家大政方针有了更深的了解,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昌平区的实践。
向优秀代表“取真经”
“2003年12月,我当选昌平区第二届人大代表,当时既感到激动,又感到压力。激动来自选民对我的信任,压力来自初任人大代表的迷茫。带着困惑与迷惘,我第一次登门向艾存义代表求教。”虽然是20多年前的往事,但苗广义依然记忆犹新。
在随后的代表履职过程中,苗广义就跟着艾存义代表学习。
“三学一心一讲”履职法,就是苗广义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三学”就是平时学、会上学、重点学。“人大代表不能是门外汉,要想建议提得准、提得好,就要学。”苗广义解释道,“一心”就是心中有百姓,才能当好人民代言人。苗广义有个习惯,兜里总是揣着个小本子,只要有人向他反映问题,他都会耐心地倾听并记录下来,经核实、整理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督促和协助每一件具体事项的落实。“一讲”就是提出的建议要讲究方法,反映的问题真实可靠,提出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苗广义对所提的每一件议案建议,都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看现场、找节点、听群众反映,记笔记、查资料、拍照片,尽可能多地收集一手材料,使反映的问题有理有据。二十多年来,他提交的建议由于反映的问题真实可靠,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目的明确,肯下功夫,讲究方法,是做好人大代表工作的法宝。”苗广义说。
勤走访的“铁骑”代表
苗广义所在的昌平区第27选区,包括南口镇水厂路社区和玻璃公司社区,有常住社区居民1万余人,其中户籍在当地的选民3000名。在这里,大家都知道有个爱较真、勤走访的“铁骑”人大代表。
南口镇常住居民近10万人,有40%的居民住在平房区,多数为退休职工和老年人。南口镇城区内有公厕83座,其中旱厕55座。公厕卫生状况差,清理难度很大,部分公厕只能靠人工清掏,想要改造却因历史、产权及附近居民的实际需求无法拆除。同时城区内公厕产权单位较多,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和非经资产剥离后,物业和产权单位对厕所管理责任不明晰,部分公厕缺少最基本的用水和照明,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南口镇城区内的旱厕问题引起了苗广义的关注,先后在昌平区五届人大七次、八次会议上提出“做好南口镇城区三类以下公厕升级改造”“建立南口镇统一的公厕管理体系,提升居民如厕环境”的建议,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和修缮力度。在苗广义的呼吁下,南口城区内55座旱厕分批次完成改造。
履职依然在路上
每年参加人代会前夕,对苗广义来说是“最累”的时候。为了把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准确带上去、把日常调研的情况及时反映上去,他白天走访群众,掌握一手资料;晚上加班写建议,经常忙到深夜凌晨。22年来,他先后提出涉及民生政策、市政交通、环境改造、居民住房、就医就业就学、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252件建议。
2024年7月29日的暴雨造成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与外界联系中断,给救灾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事后,苗广义到韩台村实地察看,又经过详细地调研,在昌平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在京郊山区村统一建立微型抢险救灾自救站的建议》。建议山区村应该统一建立微型抢险救灾自救站,组成抢险救灾队伍,统一配备小型汽(柴)油发电机、卫星无线电话、应急药品等物资,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负责承办建议的区应急局已在8个点位开展应急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
苗广义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并得到落实时,那就是我作为人大代表最感欣慰、最受鼓舞、最有成就感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