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3日,光明区部分人大代表参加东周社区“代表速应”高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议事会。

2025年8月21日,光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开展“科学赋能 新质发展”十大攻坚行动落实情况视察监督活动。
■ 林云燕 刘芳菲 谢牧洲 李 欣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精神,结合光明区2025年“科学赋能 新质发展”十大攻坚行动,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紧紧围绕全国、省、市人大工作要求,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建机制、打基础,在服务中心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中推动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走深走实,用心勾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光明图景”。
今年“人大代表活动月”期间,光明区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开展了“察民情惠民生 助力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助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一次集中走访”、组织“一批专题视察”、推动“一批建议督办”、解决“一批群众身边事”、征集“一批民生实事选题”“五个一”组合拳,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答好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民生卷”。
▶深入基层问需:
开展“一次集中走访”
收集良策立行立办
“学校的投入使用是光明教育事业发展与‘五优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笔,我们将继续与人大代表同频共振,跑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今年7月23日,公明街道李松蓢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组织代表走访调研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光明学校二期建设进度。在活动现场,一位参与调研的校方负责人如是说。
2024年以来,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走进学校,与校方商议工程建设需协调事项,了解食堂开放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学校提供劳动实践基地;跨区协调周边交通路网建设,将学校门前道路与宝安燕罗片区相接……桩桩件件,无不印证着光明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民生期待的实干实绩。
调研学校建设只是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护航民生工程“落地生花”的一个缩影。今年“人大代表活动月”期间,区人大常委会以“一次集中走访”为切入点,全面发动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立足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的履职定位,认真倾听诉求,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录并推动解决,累计开展各类联系群众活动224余场次,收集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171余条。区人大常委会依托遍布全区“家站点”实体履职阵地及“民意速办—代表直通车”等线上平台,构建起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坚实支撑;代表们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交通出行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入项目现场、服务窗口、基层一线,走进社区、企业、居民家中,通过实地走访看现场、联络站点接待听倾诉、召开议事会汇众智等多种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力求“实打实”掌握第一手材料。
“区人大常委会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悉数采纳,人大代表也帮着反映情况,我们感觉很暖心,对未来的社康建设很有信心!”今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我为十五五规划提建议”之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代表议事会。会上,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与科研机构、居民代表,聚焦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人才梯队建设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交流。居民代表和科研机构负责人提出诉求,人大代表针对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则一一应答,积极吸纳合理建议,赢得了居民代表的一致好评。
组织代表现场察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场馆建设情况及全运会足球项目筹备情况,就票根经济、科技赋能“十五运”、提高场馆赛后使用率等方面提出30余件建议;聚焦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辖区交通规划等重点领域,依托代表联络站(中心联络站)、产业联系点,召开7场代表议事会,形成26条十五五规划意见建议……每一条意见都用心收集、每一条诉求都耐心倾听,光明区人大常委会以实干之姿,织起一张温暖的民生保障网。
▶精准发力破题:
组织“一批专题视察”
推动“一批建议督办”
“竹象路和翠玉路两个项目均已完工并完成联合核查,正在整改接收单位提出的要求。”“佛子坳路雨污、给水、燃气、电力管线等已铺设完成,路基工程全部完成,路面建设进度完成85%,人行道完成80%,绿化总体完成85%。”今年6月25日,光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断头路”打通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
城市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光明交通领域顽疾日益凸显。以“断头路”为例,光明区曾有36条“断头路”,造成区内交通微循环“梗阻”。例如,由于竹象路的中断,导致居民通勤绕行20分钟,部分片区更是因路网不通,企业招商屡屡遇阻。“断头路不仅堵了路,更堵了民心。”人大代表在专题视察中发现,这些 “卡脖子” 路段背后,是规划、施工、验收等环节的衔接不畅,部分项目工期滞后超一年。
为解决这一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将“加快打通断头路,提升片区交通效能”作为年度重点监督任务,锚定“打通一条路、激活一片区”目标,印发专项督办方案,组织交通、规资等多部门联动,对全区断头路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一路一策”台账,按“前期、完工、续建、储备”实施分级管理。代表们带着卷尺测进度、拿着图纸查质量,把会议室“搬”到工地一线。截至目前,26条断头路已实现贯通,剩余10条预计2026年全部打通。随着路网的畅通,曾经的“梗阻点”正变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群众获得感在车轮滚滚中持续升温。
民有所呼,监督必应。为将走访收集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以建议督办和民生实事跟踪为抓手,精心组织“一批专题视察”,并强力推动“一批建议督办”,通过组织代表“看进展、查落地、听回应、问实效”,形成监督闭环。今年“人大代表活动月”期间,代表们将在走访视察中新收集的建议,与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收到的473件代表建议统筹考虑,把涉及交通出行、医疗卫生、优质教育等群众最关切问题的建议作为督办工作的重点,综合运用重点督办、跟踪督办、联合督办等方式,确保民生实事落地有声。
如何让代表建议不“打白条”?如何让“金点子”结出“幸福果”?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凤凰街道工委创新督办工作模式,构建“三时三促”(通过“回头看”盯往年、“强督办”抓当年、“早酝酿”谋明年,实现闭环促落实、转化、质量)督办闭环机制,辅以“专项台账+线索库”(建立《年度代表建议办理专项台账》和代表履职“线索库”)双轮驱动。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公明街道工委则摒弃“一团和气”的监督方式,创新监督“三招”,让监督过程充满“辣味”,让办理部门感受“压力”。代表“摆擂台”,当面质询不留情面,聚焦某一领域相关建议,召集代表与承办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直奔主题,承办部门“车轮汇报”,逐一单独“过堂”,接受由熟悉该领域的代表组成的专项小组的深度问询。两个街道人大工委的创新监督,有效破解了“承诺落地难”“成果转化浅”“建议储备散”三大难题,力促代表建议“提得准、交得清、办得实、督得严、评得真、落得久”。茅洲河(东坑段)河道管壁提容、塘家社区部分消防设施更新、陈东澜古墓妥善保护等一批民生问题因此得以迅速落实,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开门纳策集智:
征集“一批民生实事”选题
解决“一批群众身边事”
民之所望,就是履职所向。为从源头上提升民生工作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谋划”。今年“人大代表活动月”期间,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启动了“一批民生实事选题”建议征集工作,重点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方面梳理建议,着重解决“一批群众身边事”,为民生幸福加码。
在马田街道,人大代表杜水红、徐勤芳在日常征集中聚焦群众所急所盼,针对老年人慢病管理、提升社康慢病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了《关于强化社康中心作用,促进医防融合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议》;在凤凰街道,人大代表曾伟锋等人接到群众反映的城中村消防意识薄弱、消防设施不足等安全隐患问题后,立即开展实地调查,提出助力城中村消防安全设施升级的选题建议,推动消防设施“建管并重”;区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则精心梳理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重点领域,形成加强光明科学城建设政策供给、提升光明区公园设施养护与社区零碎空地利用效率、推动打造“小而美”的民生工程等民生实事选题建议,为绘就光明幸福图景注入源头活水。
其中,对于走访、视察、建议中反映的涉及面相对较小、情况具体、具备快速解决条件的“身边事”,积极发动专(工)委委员和驻站代表,依托联络站联系函、“代表直通车”“代表议事会”等机制,第一时间协调推动解决,让群众感受“立竿见影”的温暖。对于需纳入“民生微实事”或下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解决的合理需求,及时梳理上报,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人大代表活动月”期间,共推动解决诸如小区健身器材更换、设置公交候车座椅、修复受损雨棚、优化交通设施等群众身边事171件。
玉塘街道田寮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做法尤其值得一提。面对超大型城市社区的治理难题,该联络站精准捕捉社情民意,创新融合“茶寮会”“邻里茶室”“玉见邻”解忧小站等多元平台,搭建“立体式民情枢纽”,实现从被动应对民意诉求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转变,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快速响应机制。“现在下楼喝茶就能反映问题,方便又及时,也不再有‘石沉大海’的担忧。”居民的赞许印证了人大制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金标尺,将“集中一个月”的强劲势头有效转化为“履职贯全年”的持久动能,通过“五个一”工程的协同推进,切实解决基层困难事、邻里关心事、百姓烦心事,使“民生之盼”成为“群众之赞”,全力奏响履职为民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