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背景新闻:
近日,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头来了两名特殊的“城管执法队员”——机器人“城城”和“管管”。这两个身高约1.5米的机器人身背工作包,循环播放着劝导语音。当面对劝导对象时,它们能及时、精准地做出清晰的劝导手势,有效缓解了现场可能出现的紧张氛围,展现出科技执法的独特优势与柔性。
“机器人城管”是有益的尝试
■ 木须虫
机器人技术赋能城市管理,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执法流程、减轻人力压力、提升管理效率。然而,城市管理本质上是人的工作,须以人性化关怀为根基。因此,谨守“辅助”定位,成为执法管理的工具而非替代者,在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中实现城市善治,应是机器人城管须坚守的底线。
在城市管理中,机器人可高效完成重复性、高负荷任务,如配合执法智慧大脑精准破解管理盲点,解决人员不足与恶劣天气下的巡检难题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而且通过自动取证、数据留痕等增强执法透明度,推动了“阳光治理”,使管理更规范、公平。
当然,技术工具无法替代人的温度与智慧。人性化是城市管理的灵魂,城市管理关乎民生福祉,需洞察个体需求、平衡多元利益。机器人应用首先需重视安全,若机器人失控致伤,或执法程序僵化忽视个体困境,技术难免会背离向善的初衷。
坚守“辅助”边界,服务于人性化管理,当是机器人城管的正确设计逻辑:以温和劝导缓冲矛盾,以数据支持优化决策,而非替代城管人员的现场判断与柔性沟通。眼下深圳城管明确机器人活动范围,配备人工监督,便是对机器人工具属性的清醒认知,而摊贩从抵触到主动配合,很大程度也源于机器人背后站着理解民生需求的管理者。这其实正是技术赋能和补强人的治理能力,而非取代人的核心作用的生动写照。这种从“管理”到“治理”再到“服务”的范式转变,才是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
从产业生态来看,中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涵盖了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大量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推动着机器人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上,中国甚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圳机器人城管的出现,正是中国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创新探索的生动体现,预示着未来城市治理和各行业发展将迎来更多由科技带来的惊喜变革。
机器人城管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其价值在于助力而非越界。进而言之,技术赋能应服务于人性化管理,让城市在高效秩序中保有温度,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愿景。
让城市治理多几分暖心科技
■ 洞 话
近日,深圳市坂田街道两名机器人“城城”和“管管”上岗劝离流动摊贩引发关注。这些机器人不仅循环播放生动有趣的劝导语音,还能做出精准的劝导手势,配合屏幕上同步显示的表情包,成功劝离多名摊贩,展现科技执法的创新与智慧。
面对流动摊贩治理这道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难题,深圳的多方探索值得称道。从南山区试点摊贩经营场所规范化管理,到宝安区、龙岗区各街道探索市容秩序管理新机制,再到坂田街道引入机器人“执法队员”,这些创新尝试展现了一座超大城市治理的灵活与包容。
与传统执法方式相比,机器人劝导的确显现出独特优势。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机器人参与城市管理无疑是一种创新。机器人执法的“去人格化”特质,意外地成为缓解冲突的润滑剂,减轻摊贩的被针对感,也让执法过程因科技元素的加入而更易被接受。摊贩坦言“被机器人盯着有点好笑,但不觉得被针对”,道出了这种非面对“人”的执法方式带来的心理缓冲。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创新背后反映的城市治理理念转变——从单纯管制向包容性治理的演变。城市管理的要义不在于彻底消除摊贩经济,而在于寻求秩序与民生之间的平衡点。机器人劝导既维护了城市环境秩序,又以相对柔和的方式保障了部分人群的谋生空间,这种尝试体现了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合理的分工既可以发挥机器的效率优势,又能够保留人类的情感判断。当然,机器人城管能否大规模推广仍需观察,其效果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已成为大势所趋。当执法部门愿意尝试新方法,当企业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当公众表现出接受与认可,这种多方协力的创新探索本身就值得肯定。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在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还提出要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治理模式,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未来城市的理想图景,不仅是秩序井然的空间,更应该是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有机体。
此次,深圳的机器人城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科技最好的应用方向,应当是增强而非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情。在严格执行法规的同时,保留对谋生者的体谅与尊重,这样的城市才会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
“机器人城管”赋能城市治理
■ 汪昌莲
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改变。然而,当机器人城管走上街头,以精确无误的“算法之眼”审视市井百态时,是否应该考虑,机械式的执法方式能否承载执法所需的人性温度?这道命题不仅关乎技术应用的边界,更触及现代城市治理中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如何平衡的深层思考。
机器人城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超越人类的精准与高效。它们能通过图像识别及时发现违规行为,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高发地段,以不知疲倦的钢铁之躯执行巡逻任务。这种“算法正义”,排除了人情干扰,杜绝了选择性执法,在理论上实现了绝对的公平公正。然而,城市的魅力离不开那些也许“不太规范”的人间烟火——老街巷口的临时摊贩、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老人们悠闲的对弈聊天,这些情景往往承载着社区记忆与情感联结。
纯粹的机械执法,可能导致城市空间的“过度规范化”。优秀的城市管理者,需要在原则与灵活之间寻找平衡,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保留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基于情境判断的“执法艺术”,恰恰是当前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替代的人类特质。
笔者认为,机器人城管的价值,不应是替代人类执法者,而应是赋能城市治理。理想模式应是“人机协作”——让机器负责数据收集、模式识别等基础工作,而人类执法者则专注于需要情感智能的判断决策。
更进一步说,机器人城管的算法设计,本身就应注入人性化考量。程序的编写不应只是交通规则式的禁止与许可,而应融入更多城市社会学智慧。比如,可以设置分时段管理策略,在早晚高峰严格保障交通畅通,而在非高峰时段允许一定程度的空间灵活使用;可以区分商业街区与生活社区的不同管理标准;甚至可以基于历史数据,为传统民俗活动、社区集市等预留弹性空间。这种“算法人性化”需要城市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将地方性知识编码进入数字治理体系。
未来智慧城市的治理,需要的不是更多冷冰冰的监控与处罚,而是要基于大数据,深度理解城市运行规律后,提供更有温度的管理服务。
目前,机器人城管或许能够识别部分摊贩的违规行为,但更高级的智能系统应该能够分析为何此处会有摊贩聚集并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在机器人城管走向街头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更要警惕过度的技术理性对城市多样性的挤压。真正的智慧城市,不仅是传感器遍布的数字之城,更应该是人性闪耀的温暖之城。只有在科技应用中,始终保有人文关怀,我们的城市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失人间烟火气,在秩序井然中保留那份动人的生活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