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透明可溯,行业治理的关键一步
【事件】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点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往往超乎想象。AI技术的滥用,尤其是深度伪造技术的成熟,使得制造逼真却完全虚构的内容变得轻而易举,这对个人隐私、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因此,强制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不仅是技术伦理的体现,更是维护信息生态健康、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要之举。
该标识办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现有法规紧密衔接,全方位覆盖AI内容管理,不仅会提升监管效率,也会促使服务提供者在履行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等手续时,更注重技术细节的合规性,如水印算法的不可篡改性、元数据格式的标准化等。长远看,这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自律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AI生成内容“亮明身份”迈出AI治理重要一步,相信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实施,AI技术将在更加清晰的规则框架内,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王 琦)
培训机构“傍名校”,多方都要“擦亮眼”
【事件】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教育科技公司采用多种手段,将公司“包装”成具有清华大学背景、与清华大学关系密切的单位,面向社会开办“高端总裁研修班”,收取高额费用,使参训学员权益受损。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点评】治理此类乱象,仅靠个案处罚远远不够,必须构建起多层次、常态化的治理体系。首先,应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实施顶格处罚,必要时追究经营者刑事责任,使违法者真正付出沉重代价。其次,完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与事后监管的衔接机制,对于刻意“傍名牌”的企业名称,登记机关应主动干预,从严审核;市场监管部门则需加强日常巡查与网络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此外,名校也需积极筑牢自身“防火墙”。通过注册商标、定期监测市场、公开发布合作机构“白名单”与预警信息等方式,降低被“碰瓷”的风险。监管部门还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名称与实际经营范围进行关联分析,智能识别和拦截涉嫌混淆行为。
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而不是贴标签、搞包装。一个健康的教育市场,应该是凭质量说话而不是凭名头唬人。当“清大”们将名校光环变为敛财工具,当“总裁班”沦为收割智商税的秀场,我们呼吁的不仅是更严厉的执法,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徐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