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包容多元的个体审美趣味,但也需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大众审美,更需要塑造一种向上的主流审美。这样的审美,决不能是扭曲的、恶俗的;塑造这种审美的大众文化产品,也不能是媚俗的、病态的、矫揉造作的。眼睛可大可小,但要精气神十足;身材可胖可瘦,但要自信从容阳光。这样,整个社会的审美才能更健康也更健全。
——人民日报评论官微:《怎样看待围绕“眯眯眼”的争议》
彻底告别“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需要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支撑,乃至社会评价大环境的持续演进。当“学历歧视”“教育焦虑”不再成为社会热点,人们也就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而担忧。相 信在新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人会自觉成为“双减”政策的拥戴者和实践者,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奋力拼搏的同时,享受闲暇与亲子时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半月谈:《2022,“双减”后的中国教育如何重归正轨?》
中国的视障人士多达1700万人,平均不到100个人中就有一个视障人士,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相关平台、企业在软件开发、运营、管理中充分考虑广大视障人士的使用需求,服务好这个重点群体,本身也符合市场逻辑、经济规律。视障人士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的色彩,却能听懂这个世界的声音;他们看不清周围人的面庞,却能感知你我的温暖。我们应尽快为千万视障人士铺好“互联网盲道”,帮助他们打开互联网新“视”界,方便他们正常生活,努力消除信息鸿沟、弘扬现代文明、传递温暖之光。
——光明日报:《尽快为视障人士铺好“互联网盲道”》
(摘自《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