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

■ 沈若冲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地,实地了解筹办备赛情况,强调“希望国内外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这是做好冬奥会筹备各项工作、确保圆满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媒体记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新闻报道工作承担着重要使命。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既需要发挥新闻中心重要窗口和统筹协调作用,更需要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扎实做好赛事传播和信息传播等工作,发挥各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提高传播效率。一方面要围绕重要节点、重要活动,充分报道场馆建设、赛事组织、运行保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效亮点,善于捕捉赛场内外的精彩故事。另一方面,置身全媒体时代,有必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利用好5G、人工智能、4K传输等媒体技术,创新宣传报道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播格局,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观赛体验、视觉享受。

再有不到一个月,属于中国、属于奥林匹克的冰雪故事,将写下崭新精彩的一页。广大新闻媒体记者必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这场冬奥盛会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一笔,助力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来源:人民网)

“一码通”通不了,

数字治理中的短板需反思

■ 丁 静

半个月内,西安“一码通”两次崩溃,群众调侃:非必要,不亮码;必要时,码不亮。抗疫以来,“一码通”已经成为疫情中保障社会生活运转的重要“防火墙”,为抗疫提供了精准、科学的抓手。当然,前提是“防火墙”不能崩溃,更不能变成“障碍墙”“隔温墙”。

毋庸置疑,疫情骤然而至,海量问题涌现,抗疫难度加大,一线抗疫的干部群众、医护人员都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但疫情越紧急,越能考验出地方的“应急能力”和“平时功夫”。“健康码”不健康、“一码通”通不了,表面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提醒我们反思可能存在的治理短板。

近年来,城市“智慧大脑”、电子政务、大数据治理等概念飞速发展,但各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地区存在重概念轻内涵、重平台搭建轻数据治理、重建设轻运营等误区,造成一些智能设施在突发情况下,也突发“瘫痪”。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设施的功能越来越复杂,服务人群越来越多,长期运维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管理问题。一些地方需要在“依靠自己”与“借助外力”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健康码”这类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应该制定安全规划,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安全检查。

(来源:《半月谈》)

“万物皆可盲盒”是伪命题

■ 余 悦

随着各行各业刮起盲盒风,“万物皆可盲盒”一度成为流行语。有媒体甚至将“盲盒经济”总结为2021年度中国经济热词之一。实际上,“万物皆可盲盒”是个伪命题。

盲盒消费有市场需求,因此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市场上更多的盲盒营销已经走偏。举例来说,有商家利用年轻人渴望脱单或拓宽交友圈的心理,瞄准婚恋交友市场,卖起了“脱单盲盒”,消费者花几元钱可以随机获取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或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被“有缘人”抽取。不过,有参与“脱单盲盒”的消费者表示,抽到虚假个人信息的概率极大,甚至还有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留下联系方式后,随之而来的是连续不断的商业推广,甚至收到诈骗信息。

盲盒作为一种产品营销方式,对商家而言确实是商机,但盲盒营销不能仅靠拆盲盒给予的情绪价值作为支撑,应更注重产品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盲盒归根结底卖的还是产品,商家应多在产品创意、设计以及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既留住惊喜,又能守住底线,促进盲盒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盲盒在售卖时由于产品的不可见性和随机性,很容易产生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问题,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严打失信行为,规范盲盒市场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