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博周刊 上一版   
上一篇

买衣服找不到店、退休后找不到事……

半数老年人感觉被疏远

多项调查显示,当下的老年人变得越来越宅,很多老年人在社会上处于“隐形”状态,遭受着各种代际和人际关系的社会隔离,疏远感、孤独感侵袭着晚年生活。专家表示,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就要想办法鼓励老年人走进并参与多样化的活动,才能避免与社会“脱节”。

六七十岁活成“隐形人”

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健康宝,不会预约挂号,不会网上购物……要么无助地原地发呆,要么无奈地空手折返,这样的画面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英国有一项针对2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上“被隐形”了:买衣服、外出吃饭时最容易被忽视;超过一半的老年人表示,年轻一代根本不想听他们说什么,1/6的老年人甚至一年多没与年轻人进行过深入交谈,社交媒体、音乐和新词汇成了他们最不熟悉的东西。老年人的这种“隐形”在年轻一代的调查中也有所反映,76%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年长的亲戚在社会上没有存在感。在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已超过1亿,独居空巢青年人数也突破9000万,60%的年轻人开始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也会“隐形”。

中国老年医学与老年学会心理分会常任委员王会秋解释说,老年人感觉自己“隐形”了,其实是一种社会隔离感。心理学上的“社会隔离”,又叫社会孤立,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孤立或被隔离状态。许多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或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被隔离或孤立状态,就会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上产生明显的障碍。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隔离会导致抑郁、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反应。

时代变化将老年人落下了

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不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社会现象。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说,在人际关系和代际沟通断裂后,持续性的孤独和疏离,有着不同的深层原因。

城市化让家庭分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比例从1980年的19.4%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35.9%,2010年升至 49.2%。未来几十年,预计城镇化率将达到近80%。快速的城市化伴随着城市地区的住房私有化,断开了社区内的社会联系。农村地区有大量青年涌入大城市,这导致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都普遍经历了晚年社会参与度的下降,亲人和子女的离开,再加上好朋友远离和故去,让他们的社会网络不断变小,社会连接越来越薄弱。

社会和环境支持不足。当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处于空白时,自然会求助于外界的资源支持。当前,各类场景、产品的设计者和参与者都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需求和关注度不够,即使在公共场合,适老性服务和设施也不完善。尤其是老年人在文化、健身、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仍是短板,老年人在社交活动体验上找不到归属感。

内心的“衰老”。社交圈局限、缺少休闲娱乐的伙伴、社交自信水平较低等,也是造成很多老年人“被疏远”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退休、丧偶、朋友亡故及子女独立成家等事件,老人也在逐步丧失社会关系。

从一点一滴中让老年人感到被“重视”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正在积极努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融入各项政策中。杨一帆认为,降低老年人被疏远的概率,从政府层面,要推动好场景利用,要面向公众展示未来老年人的可能性。例如,鼓励建设养老院和社区综合体,做好社区适老化改造;可以建设适宜步行和有凝聚力的社区,鼓励老年人与邻居建立联系;尝试将托育和养老设施相互融合,建立跨代共融的生活社区。从家庭层面,老年人对家风传承和孙辈教育有深刻影响,要促进代际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更有价值感。调查显示,87%的年轻人热衷于向老一代人学习,年轻人觉得年长的亲戚和前辈可以有很多话题可以沟通,例如历史、烹饪、为人父母、金钱、文化、健康、爱情、婚姻、哲学、手工。

王会秋表示,我们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体现对老年人的“重视”,让他们不再感到“隐形”:1.多陪伴。年轻人要多花时间去陪伴,例如与长辈一起准备家宴、外出游玩等。2.多倾听。听长辈讲话的时候不要心不在焉,多一些耐心,引导老人做更多的拓展和讲述。3.多沟通。代际矛盾不可避免,但尽量不要针锋相对,要换位思考,或采取缓和的方式解决。4.多保留。老年人对生活的疏离感有时来自“陌生”,因为对新鲜事物接触起来需要时间,不妨多给他们留一个怀旧的空间,保留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5.多感恩。爱的表达需要仪式感,比如给老年人送一些生日、节日的小礼物,组织一些特殊的纪念活动等。

王会秋说,被疏远其实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老年人要有这个心理准备,尤其是在接近退休的时候,要做好余生规划,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伴儿”。老年人要坚持好“1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2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3个忘记”: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恩怨怨。“4个适老”:老伴儿、老本儿、老窝、老友。“5个要”:要撂,学会放下;要俏,打扮自己;要笑,笑对人生;要跳,运动起来;要聊,经常聊天。(摘自《生命时报》 文/高 阳)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