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赣西抗战博物馆创建者宋子枫:

我与抗战文物的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市,从小喜欢老物件,现收藏红色文物5000余件。

与红色文物结缘,是受大伯影响。大伯名叫宋洋,1924年出生。17岁时,他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到冀南军区。战争结束后,大伯回到家乡,在火柴厂工作。

小时候,我常去大伯家,听大伯讲战场上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我对红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六年级时,大伯过世。家人在收拾大伯遗物时,在箱底发现了一身叠得整整齐齐的绿色军装和战争年代的证件。征得家人的同意后,我将大伯的遗物存放在一个箱子里,并时常拿出来翻看。渐渐地,我对这类物件有了特殊的感情。

长大后,我常去当地的文玩市场“淘”一些自己喜欢的物件。再后来,我开始在家乡做建材生意,收藏文物更方便了。

江西是红色热土,红色资源丰富。这些年,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都会去当地的文玩市场“淘”些文物,一些战争年代的书籍、书信就是这么“淘”来的。工作之余,我也会到有过战争历史的村落,挨家挨户询问村民家中是否存有红色文物。

有一年,我路过一位农户家时,发现他家中有一块写着“公开学校”的牌匾。我询问农户这个牌匾是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有一群女兵曾在这里居住,开办“识字班”,教当地人识字,这块牌匾就是她们留下的。我当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留下的文物,便出价买下。

前几年,新余有一位名叫高继发的老八路去世,家中只有遗孀和其孙女一起居住。得知情况后,我带着慰问品赶了过去。老人向我展示了高继发留下的证书、军功章等老物件。但当我提出能否转卖给我用于展览时,遭到老人拒绝。

我并不气馁,前前后后拜访了老人4次。最终,老人被我的诚意打动,决定把抗战物品无偿赠送给我。

在文物收藏之路中,我与不少老兵及他们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空闲时间,我常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一些老兵的后人甚至主动联系我,把家中保存的文物交到我的手中。

2013年,经一位朋友介绍,我与易超平相识。他的爷爷易安华是江西省宜春人,1937年在与侵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得知我有创建抗战博物馆的想法,易超平便欣然把爷爷的家书、牌匾等文物捐献出来,这也成为赣西抗战博物馆首批展出的抗战文物。

2017年,赣西抗战博物馆正式开馆后,我邀请易超平来到馆内参观。看到爷爷的遗物后,易超平主动担任讲解员,向参观人员讲述了爷爷的抗战故事。5年来,易超平只要一有空就会来馆,为观众义务讲解红色历史。

如今,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赣西抗战博物馆已展出1000余件文物,接待参观观众50万余人次。常有朋友劝我,“年纪大了,可以歇歇脚了。”每次我都会说,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文物与公众见面,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摘自《中国国防报》 口述/宋子枫 整理/潘 聪 郭冬明)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