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5)部委动态
本报消息 近日,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意见提出,要坚持紧扣主线、服务大局,坚持总体部署、系统推进,坚持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坚持双轮驱动、双向发力,把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关键举措,帮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为各族群众搭建创业新平台、拓展市场新空间、提供服务新便利、提升基本国情新认知,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部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意见明确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二是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三是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四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和旅游部
中秋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
本报消息 文化和旅游部9月12日公布2022年中秋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6.8亿元。
假日期间,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统发挥自身优势,丰富市场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都市夜游亮点突出。杭州西湖、广州珠江、上海黄浦江、南京秦淮河等地的城市夜景观光热度持续走高。北京黄花城水长城、安徽西递村等景区以夜宿为主题,将中秋赏月融入特色文化,营造诗意栖居氛围。
本地旅游成为主流。假日期间,探亲访友、户外休闲、近郊旅游、乡村旅游是游客出行的主题,特色农庄、民宿、美术馆、博物馆等成为假期游客的重要游憩去处。
文化科技元素融入传统佳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月满中秋,相约两馆”系列文化活动,布设非遗“小庙会”;北京香山公园将5G慢直播与古典诗词诵读相结合,邀请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无锡鼋头渚景区以团圆、相聚、思念、欢庆为主题,举办中秋水上音乐烟花大会,提升了城市旅游形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进一步做好建筑工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本报消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工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对促进建筑工人稳定就业,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统筹做好房屋市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和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知提出,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建筑工人技能水平。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龙头建筑企业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等模式,将技能培训、实操训练、考核评价与现场施工有机结合;全面实施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标准,将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标准达标情况作为在建项目建筑市场及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推动施工现场配足配齐技能工人,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通知明确,加强岗位指引,促进建筑工人有序管理。要统筹房屋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行业特点和农民工个体差异等因素,针对建筑施工多为重体力劳动、对人员健康条件和身体状况要求较高等特点,强化岗位指引,引导建筑企业逐步建立建筑工人用工分类管理制度;为不适宜继续从事建筑活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易学易用的培训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引导其在环卫、物业等劳动强度低、安全风险小的领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