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科普更接地气

■ 张 烁

日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作出部署,对于推动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对此,需要从多个层面着力。

一要进一步修订科普法、制定实施细则。应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巩固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现行法律制度,细化丰富相关条款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并结合发展形势和实践经验,补充增加新的制度措施,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

二要以校企合作思维提升科普的质量。以创新实践课为抓手,通过校企合作解决高校科学教育和科普教学缺乏企业案例的痛点,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向在学校通过公开课、选修课、工程实践课等多类型方式,覆盖到全校学生。

三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科普事业。据统计,2020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约170亿元,其中政府拨款约138亿元,占比超过80%。要树立大科普理念,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增发科普读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形成支持与理解科技创新的理念,努力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让科普更加“接地气”。

(来源:《经济日报》)

以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 黄 超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凸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只有坚持人往基层走、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沉下去、接地气,让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才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一方面,要确保社区服务有资源、有能力,加强对社区的工作支持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开发线上协商议事、电子政务等应用,推动公共服务从社区“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实际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我们就一定能以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托举起更多背篓网球少年

■ 莫 洁

近日,一张背篓网球少年的照片在社交网络热传。网球少年王发原本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的一名普通佤族男孩,后被网球教练选中,从而走上网球少年的养成道路。虽然此次照片最“出圈”,但他在赛场已是老将,之前已赢下多座奖杯,这次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又拿下U14组男单冠军。

媒体在报道中,从不吝啬对网球少年勤勉、刻苦、拼搏、专注的赞美。能最终站在领奖台上,当然是他个人奋力拼搏的结果,但似乎又不全是。

如果没有懂体育、爱体育的老师激发并发现他们的独特天赋,如果没有当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体教结合”的布局以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搭建人才交流的通道,那么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不会实现如此逆风飞翔;抑或者,会惊现一个“王发”,但绝对不会涌现这么多“王发们”。

王发和他的不少小伙伴,走出大山去到昆明打网球,而在四川凉山州,不少彝族少年被选拔后带到北京打棒球,还有孩子被送去山西晋城的体校练习摔跤等项目。他们先是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然后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继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棒球、网球、拳击等这些体育竞技舞台上,这群来自大山的孩子将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控制力。不夸张地说,这种“控制力”,也将带给孩子人生、山区未来以及体育事业更多可能性。(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