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代表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人大代表樊振——

呵护群众健康 把脉妙开良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坚持把中医药复兴和传承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并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政策支持。本期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如何加快中医药产业升级、如何加大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等,编发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吴相君——

发挥中医药抗衰老优势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相君说,中医药对抗衰老相关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中医药理论和认识对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吴相君指出,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虽不断提高,但对于过早衰老的干预措施大多停留在皮肤等外在系统的护理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良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身体各项生理机能“过早衰老”,导致心脑血管、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早发、高发。

因此,吴相君建议,要加大抗衰老理念宣传力度,提升国民抗衰老认知。完善国家中医药抗衰老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搭建抗衰老科普传播平台,编辑出版抗衰老科普读物,进一步提升大众科学抗衰、防衰的健康素养。要开发支持构建中医药抗衰老研究机构技术交流平台,组织研究机构与相关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探寻中医药抗衰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证据。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中医药抗衰老相关产品的研发。支持医疗机构建立专业抗衰老门诊,提供咨询及诊疗服务。推动中医药抗衰老服务和产品早期应用,积极干预过早衰老,改善老年性疾病早发、高发的趋势。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 推动中药产业提质升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中国医药所属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振指出,坚持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樊振说,随着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化学药的整体质量与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医药产业“提质增效”的大环境下,中医药产业整体变革步伐相对缓慢,发展势头相对较弱。当前中药产业仍然面临着优质中药材种质资源缺乏、中药产业化程度不高、重点中药材缺乏战略储备、中药新药开发难度较大、中药大健康领域覆盖面不足、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交流与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距离国民的期待尚有差距。

樊振建议,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扶持建立一批拥有先进育种技术的中药种子公司。结合中药材产地特点,率先建立一批有道地药材特色的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中央企业在提高中药产业升级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增强产业牵引动能。进一步完善国家中药大健康战略,坚持健康优先、防治结合的健康理念,加大中药应用于预防、康复、保健等领域的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吴焕淦——

尽快启动新时代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在研究中发现,目前中医药研究项目分布有重临床而轻基础的趋势。中医药基础科研“小而散”的现状,使得相关科研工作难以达到深入而系统的效果。在基础医学领域,中国目前参加了国际合作项目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脑计划等,但尚未牵头实施较大的基础医学合作计划。

吴焕淦建议,应尽快遴选一批对于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同时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实践优势的大科学问题。遴选的这些问题应当具有前瞻性、实施难度较大、转化价值较高、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共同攻关。应尽快启动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论证,在遴选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先期资助一批团队对相关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基础研究,实行国际以及跨学科合作。在此过程中,吸引国际领军科学家、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入,优化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全球布局。应将中医药基础相关的学术交流与支持引入当前我国重点参与、主导的多层次国际合作规划中。通过对外交流向国际学术界普及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方向,创造更多的学术共识基础,以期为新时代下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开展铺路。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