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慧婷
“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也需要市级层面深化全方位合作、携手共进。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月24日,在山西中部城市群五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协作机制签署仪式暨联席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志川指出。
据悉,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国土面积占全省47.3%,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0%。随着五市人大工作协作机制协议的签署,各市人大常委会将聚力共绘推进山西省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同心圆。
高起点探索
建立一体化机制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中央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承载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西发展的殷切期望,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山西的重大任务。
2022年11月,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要在力争先发、抢抓先机中服务国家大局,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城市群。
同年年底,五市人大常委会达成“立法保障全面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共识,并同步各自作出《关于支持和保障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市人大常委会扛起省会担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牵头组织建立工作协作机制,成立了协议起草组。”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原平介绍,为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集体研究,先后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考察,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函、视频、微信等多种方式方法,征求省、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过多次商讨、反复修改后,形成协议文本。
高标准谋划
在更高起点深化协作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这次五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工作协作机制协议的签署,为市级人大之间深化协作、服务全省区域发展大局作出了示范。
“在晋中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再次明确提出,今年继续紧抓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重大机遇,与太原同心同向做大做强中心区域。”晋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忠介绍。
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现场提议:“五市应成为五市融合发展的推动者、践行者、监督者和见证者。对已形成决策的,要尽快推动落地;对五市有共同诉求,但未形成决策的,要共同发声,争取早日纳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议事日程,从省级乃至国家战略层面加快一体化建设。”
……
五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围绕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就进一步增强协同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大的主导作用,围绕着力打造地方人大合作的新模式、新典范展开了交流。大家一致表态,要为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城市群和中部地区高能级增长极贡献更大人大力量。
高质量推进
彰显“1+1>2”效应
统筹一盘棋,横下一条心。
针对五市群众反映较多的涉及人社“一卡通”、医保“三同城”、教育“共促进”、交通“一体化”、打造氢能产业集群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刘振国的话语中信心满满:“要在一年或一届内聚焦若干个重点问题共同发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突破,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实实在在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满意的实事、大事、好事。”
五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协作协议签署后,各市人大常委会将通过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秘书长工作协调会议、委室联系沟通三个层面协作机制运行方式、主要任务,确保监督工作按年度有序推进;通过协同立法、联动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开展代表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共享人大工作经验六方面内容细化协作,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优势,确保协作文本落地成真。同时,五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在规划全面衔接、产业布局协同耦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治理同保联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配置自由流动六个方面同向发力,力求协作收到“1+1>2”效应。
“要提高政治站位、抓住难得的重大机遇,调动用好各方面的资源,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这篇大文章,奋力谱写新时代山西区域一体化发展新篇章。”张志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