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周 勇 王春柳
顶层设计显雏形
搭建积分平台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的履职水平直接体现了人大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责的实现。
如何推动人大代表尽快进入新角色,开启履职新征程,摆上了郧西县人大常委会议事日程。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人大代表能力素质、思想状态和角色定位情况,郧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带队到各乡镇(场、区)走访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对代表履职成效缺乏量化标准和具体评价机制,代表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差别不大,导致部分代表当选后职务意识不强、履职不尽责,对此,选民意见很大。
“人大代表对角色认知的偏差和错位,责任意识和职务意识的缺失淡薄,严重影响着履职成效,制约着人大职能和功效的发挥,不利于人民当家作主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昌森一针见血。
郧西县人大常委会清醒认识到不少县乡人大代表履职不强、成效不明显的问题,针对其履职现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县委汇报了相关情况,提出加强人大代表履职管理的建议,决定探索一套规范人大代表履职的标准要求。2017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主动问计于民,最终县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郧西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考评办法(试行)》。
该办法共有9条,明确了积分考评的对象、原则、程序、分值等内容,其中:积分考评对象为县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代表可参照执行,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乡镇人大分别对所有代表建立履职档案,在考评过程中做到有依据、有公示、有档案,确保每个环节都公平公正公开,考评工作分年度进行,经过代表自评,乡镇人大复评,县人大常委会审核,最终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进行通报。
积分考评从代表遵纪守法、出席人民代表大会、参加闭会期间活动等4个方面10小项进行量化。代表既能参加相应活动获得“原始”积分,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加分,丰富了代表积分方式,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同时,制定了“监督+退出”机制,对年度考评积分后三名的代表,进行提醒约谈,对连续两年考评积分后三名的代表,依法劝其辞去代表职务,积分结果成为代表推荐留任的重要依据。
考评办法实施以来,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始终做到对考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主动向县委书面请示报告,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得到县委大力支持。部分代表积极回应,填写履职手册,主动开展积分自评,充分发挥了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考评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各级组织支持下,人大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制度为全县人大工作开创了新局面,闯出了推动代表工作的一条新路子。
数字赋能激活力
提升履职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但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代表对于数字化履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郧西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考评办法(试行)》自2017年出台至今,原有考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代表履职新需求。
如何让履职积分制度乘上数字快车?如何实现“互联网+积分制”?如何与新时代人大工作同频共振?创新发展郧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度,探索一条郧西人大工作数字化、代表履职信息化道路势在必行。该县人大常委会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将方向确定为“网上履职”,代表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各项文件即可映入眼帘,在线上即可完成履职考评,省时省力、规范高效。
“从谋划到最后成型,其中蕴含着众多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的智慧心血。”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朝晖介绍道,“我们让人大代表参与到软件设计,把他们的思想凝聚到一起,最大程度符合代表需求。”
2022年年底,“郧西智慧人大”App破茧而出,该软件紧密结合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实际,紧扣人大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制度,完善了履职积分数字化考评机制,实现了从“纸上”到“掌上”的创新、从“线下”到“线上”贯通的发展格局,是郧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制度的新体现。2022年12月,在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县237名县人大代表集中下载了“郧西智慧人大”App,该软件正式投入使用。
“郧西智慧人大”App由“民呼我应”“进站入家”“履职积分”等七大功能模块组成,涉及代表履职方方面面。在“民呼我应”模块中,人大代表将生产生活中收集到的民生问题“随手拍”,形成“代表随手上传→人大及时交办→政府按时解决→部门定时反馈→人大随时监督”的闭环工作机制,人大代表通过手机App即可同步看到部门办理建议意见进度,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开启“掌上”履职新模式。在2023年“聚力共同缔造·代表六查六访”代表行动期间,全县1258名人大代表充分运用“郧西智慧人大”App上传建议意见,因其便捷和管用,获得代表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已上传各领域建议意见126条,交办126条,落实92条,切实做到“民呼我应”。
“进站入家”模块是将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搬”到线上,代表可以清楚了解所在的代表联络站管理制度、工作动态、活动开展等内容,驻站代表信息全公开,代表24小时“全天候”履职在线,群众“零距离”沟通反映,紧密了联系,拉近了距离,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奔赴”。
在“履职积分”模块内,通过人大代表网上自评,乡镇人大校准把关,县人大常委会终端审核这一系列流程,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制度从“纸上”到了“线上”,代表随时打开手机即可知道每月开展了哪些活动、参加了哪些会议等。模块内还设立有积分排行榜,对排名前五的代表进行公示,激发代表比学赶超热情。
“在手机上就能学习人大业务知识,了解人大工作动态,并且还能看到我提出的建议意见办理进度,太方便了。”在使用该App后,郧西县人大代表、土门镇财政所所长刘贵山赞赏之情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
数字化推动了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郧西智慧人大”App的推广使用,不仅方便代表了解人大工作、反映群众呼声、参加学习培训,还实现了代表履职积分从书面计算到数字计算的转变,让监督更精准,考评更有依据,时刻倒逼代表积极作为,为常态化、长效化的代表履职管理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动作为勇担当
展现代表风采
近年来,根据人大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郧西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工作也在持续发展。2022年,随着郧西人大工作数字化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考评办法(试行)》进行了修改完善,办法内容从9条增加到10条,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优化积分数额,将“郧西智慧人大”App写入了办法,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了制度保障。2022年年底,郧西县人大常委会对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规范组成人员履职积分考评程序和要求,促进其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要想真正激活人大代表这‘一池春水’,就要打破代表‘终届制’,以此来防止和纠正代表不作为和不敢为的问题。”郧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勇深有感触。在积分考评工作的推动下,全县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主动性、成效性有了明显提高,变化十分明显。
请假现象少了——
“原来每次开展代表活动,都有三五个代表请假,理由五花八门,有的代表一届任期内一次活动都不参加,是名副其实的‘空挂户’。”谈起从前开展代表活动的难处,该县城关镇人大主席翟必根记忆犹新。“现在完全变过来了!以2022年为例,城关镇38名县人大代表共开展了17次走访选民活动,次次都是全勤,代表在参加闭会活动这一项上都是满分。”这样的变化让翟必根十分感慨。
“县委书记、县人大代表查宏事情那么多,但他也抽出时间,与大家一起进村入户,带头参加代表行动。”该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黄开庆如数家珍地介绍,近三年“代表行动”中,县人大代表的参与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主动补课多了——
请假现象少了固然可喜,但有时代表履职与本职工作确有冲突怎么办?该县观音镇人大主席刘勇讲了一个“补课”的故事。2023年6月2日,该镇第三代表小组开展代表行动,但其中一位有公职的代表因开会未能参加当天的活动。本来心安理得的他,第二天却收到了镇人大的提醒函,要求在一周之内,自行走访10户群众,并将走访记录和收集的问题清单上交镇人大。
原来,根据该县代表履职积分制规定,代表因故不能参加代表活动的,可以选择“补课”,即由乡镇人大督促代表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完成相应活动,并提供相应材料进行“销号”,经过提醒后不“补课”的代表,将会被扣除一定的履职积分。
沉默代表变了——
此前,郧西人大工作存在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即“三多三少”:调研视察随众的多,深入思考的少;会议审议旁听的多,大胆发言的少;议案建议附议的多,领衔提出的少。在《郧西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考评办法》出台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羊尾板桥小学校长宋秀丽是2021年换届后的初任县人大代表,她刚当选时,缺乏对人大工作的思考,既不提建议意见,会议上也不发言,导致她在2022年履职积分考评时排名靠后。经过镇人大分析帮助,她认真学习履职知识,在2023年代表活动中,深入一线,结合调研实际情况,一次性提交了“关于提升山区学校教育水平”等3件高质量建议意见,在参加小组活动时,也积极发表看法,履职意识、代表意识明显增强。
郧西县开展代表履职积分考评工作,是加强代表履职管理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工作创新,考评办法在内容上体现了全面性,在分值设定上体现了合理性,在考评导向上体现了人大工作的实效性,在结果运用上体现了严肃性,从制度上、根本上强化了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刚性,让人大代表履职不再“任性”。
据了解,自办法实施以来,该县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开展调查视察活动1200多次,走访选民16.1万多人次,向各级政府提出各类建议和意见3900多条,人大代表服务群众次数多了,撰写议案建议质量高了,反映问题更积极了,参加活动更主动了,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上的作用越来越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