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代表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双代表”释放的“1+1 2”效应

——山东省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工作制度综述

■ 本报通讯员 李蒙蒙 于功锋 曹晓东

“双代表”的由来

自2022年开始,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规范、创新、巩固”三年攻坚行动,从阵地建设、代表履职、建议办理、联系群众等方面对基层人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提升,在全县建立起87个人大代表“家站室”,制定了《宁津县人大代表履职星级化管理办法》和“422”代表建议办理机制,人大代表履职有了平台、方向和动力。在此基础上,2023年以来,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引导各乡镇(街道)人大(工委),结合各自地域人文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围绕“服务民生”打造代表活动特色品牌。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充分考虑街道层面工作机制、运行特点,引导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探索代表工作与街道工作的结合点,想方设法延伸代表履职触角,“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的“双代表”履职模式应运而生。

“双机制”

嵌套

织就民情“连心网”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宁城街道工委探索将代表工作机制嵌入街道网格工作机制,组建了以社区网格员为主的“准人大代表”队伍,解决了代表参与社区治理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确保群众在家门口能“找对人、说上话、办成事”。

宁城街道人大工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按照宁城街道‘两结合’即结合街道‘1+16+44+138’网格化管理、结合共驻共建工作和‘四联系’即代表联系社区书记、联系网格长、联系网格员、联系群众机制,将32名县级人大代表合理分配到各代表工作站点,组织每名人大代表固定联系4至5名网格员,网格员负责联系社区‘楼长’或‘片长’,138个网格员负责发挥‘准人大代表’的作用,汇总‘楼长’或‘片长’收集的社情民意,反映给固定联系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负责联系相关部门或向县人大常委会反映督办。在今年的旧楼加装电梯、安置房回迁、经济普查等工作中,群众代表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住宁津县宁城街道五胡同村的陈切芹女士,今年7月搬进了在原村址拆迁安置的津泽佳苑A区居民楼。“政府把新房里的水、电、天然气等都接通了,都达到了居住条件,我现在已经搬进新房子住了!小区的位置、环境都不错,感谢政府这么好的政策。”陈女士高兴地说。她说回迁安置小区北临北环小学对于她们一家可真是大好事,她家共分了两套房,孩子马上要上小学,新房交付后正好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

回迁安置事关百姓安居乐业,每个环节都容不得一点儿纰漏。自5月回迁安置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宁城街道人大工委主动作为,组织人大代表、网格长、网格员、群众代表多次召开连心座谈会,从回迁选房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到回迁启动方案的磋商制定,再到相关流程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与群众开展深入探讨,倾听民声,与专业人员进行桌面推演,抠好每一处细节。分房过程中,代表们化身工作人员,对选房相关政策、选房进展等相关内容,在现场予以公开公示,并对群众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仅利用67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数据核对、房源核查、制定方案、制作图板、抓号分房、结算入住等一系列工作。在分房过程中,县人大代表陈健通过走访了解到多数回迁安置户希望分房后能够尽快入住新家,陈健非常重视,及时形成代表建议反映到街道人大工委,街道人大工委协调街道办事处及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供电、供水、燃气等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发力,简化相关开户流程,保障基础设施尽快到位,促成新房及时交付。最后,建议办理情况再通过代表和网格员及时反馈给回迁居民,由于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居民非常满意。

如今,宁城街道东白、侯家道片区回迁安置选房工作圆满完成,共有2437户安置居民分到期盼已久的新房。东白、侯家道片区回迁安置项目涉及宁城街道东白、侯家道、张糖坊等10个自然网格以及电业局、纪委等20余个单位家属院。安置区位于振华大街北侧正阳路东侧,北临北环小学,分别为津泽佳苑A区、B区,占地面积约16.2公顷,共修建高层住宅楼35幢,总建筑面积52.77万平方米,是目前宁津县最大的回迁安置小区。

“代表通过网格收集社情民意形成意见建议,街道人大工委督导相关部门及时落实,群众满意了,就形成一张代表与群众无话不谈的‘连心网’。”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刘汉章说,“接下来,街道人大工委将发挥好代表连心网作用,全力呼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重点做好联系物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让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的幸福家园。”

“双代表”

互动

打通履职“天地线”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津城街道工委组建群众代表志愿服务队“幸福帮帮团”,吸纳该街道幸福夕阳红“津”骑兵,同时选聘20名业务骨干、支部书记、职工代表、医务工作者、科技标兵为金牌宣讲员,让他们穿上红马甲走街串巷,宣传党音政声、监督政风民风、联系收集民情。今年80岁的退休教师栾红林,是津城街道人大工委特聘的“幸福帮帮团”带头人,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带领帮帮团的志愿者们,通过骑行方式走进“黄河大集”、社区网格宣讲党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宣传秸秆禁烧、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和反诈骗、防火、防溺水、燃气安全等生活常识,同时收集汇总民情民意反馈给街道人大工委。津城街道人大工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街道辖区只有24名县级人大代表,但是辖区却有4万多名群众,如何扩展人大代表的履职服务覆盖面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拔群众代表组建了‘幸福帮帮团’,发挥其宣传员、监督员、服务员、调解员、治安员等作用,来帮助人大代表延伸他们的履职触角,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收集民情民意,打通政声传递和民意上达的‘天地线’。”

“叮咚!”一张“柴草进消防通道”的图片出现在宁津县津城街道王石村的村民微信群里,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有村民自觉清理了。王石村是津城街道的回迁安置村,搬进楼房后,很多群众还不习惯从村民变居民,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幸福帮帮团”骑行队通过日常骑行巡逻及时发现社区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并拍照记录及时发送社区微信群予以曝光,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今年3月,“幸福帮帮团”骑行队发现辖区一村的国旗悬挂有问题,随即拿起手机拍照发给街道人大工委,街道人大工委随即联系该乡镇组织委员,他们第一时间改正,并对街道的群众代表表示感谢。今年7月,津城街道骑行队在辖区村庄的一处废弃坑塘发现大量积存垃圾,他们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该村党支部书记,并将现场拍照发送到津城街道创卫工作群,在街道、村、环卫公司三方协调努力下,废弃的坑塘变成了致富的“鱼塘”,村里种植莲藕、养殖泥鳅、花鲢、白鲢及部分观赏鱼种,投放鱼苗150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不仅如此,该村还在池塘边安装了护栏,周边种上了杨树、柳树,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家住宁津县津城街道津开佳苑的居民刘檀林今年70多岁了,从村里搬进社区居住后,在家赋闲的他想要培养些业余爱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但总苦于找不到好的老师,也没有好的平台让他去学习锻炼。津城街道“幸福帮帮团”栾红林在一次走访闲聊中了解到刘檀林的想法,而且和他情况相似的社区居民不在少数,于是栾红林把这个情况反映给街道人大工委,街道人大工委协调组织街道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依托津开佳苑的文明实践所开展了书法、太极拳、抖空竹、健身操、广场舞等一系列培训活动,社区居民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有很多人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刘檀林如今也成为小区内的太极拳义务老师,经常组织有相同爱好的拳友们一起健身锻炼。

“在我们街道,有这样一群爱‘管闲事’的老大爷,他们穿着红马甲走大街、串小巷、进社区,随时、随地、随手‘拍’大事小情,‘拍’发展变化,‘拍’幸福指数,同时,他们也是一个‘民情收集站’,起到反映民意的作用,把最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信息第一时间收集上报,以‘小快灵’的方式反映问题,让政府办事有的放矢,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社会治理的难题,更加直观高效!”津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刘俊江说道。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在发展群众代表队伍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各行业人士代表参与县政府部门测评、法官检察官评议、部门工作和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情况视察等人大监督工作,发挥专业人才特长,提升监督精准度、扩大监督影响力,形成了全社会参与人大工作、支持人大工作的良好局面。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主任刘俊勇说:“我们将持续做好群众代表的选拔和引导工作,不断充实‘准人大代表’队伍,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让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双向发力,释放‘双代表’履职模式的‘N次方’效应。”

“幸福帮帮团”活动

掠 影

① “幸福帮帮团”带头人栾红林

② “幸福帮帮团”志愿服务者们在路边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③ “幸福帮帮团”骑行队

④ “幸福帮帮团”在社区宣传移风易俗

⑤ “幸福帮帮团”在社区开展抖空竹培训交流活动

⑥宁城街道组织人大代表、群众代表视察街道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情况

⑦宁津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在老旧小区了解群众改造需求

“双代表”双向发力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