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情民意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媒体之声

城市公交要“多条腿”走路

■ 高 维

打开手机网约一辆公交,正在成为一种出行新时尚——据报道,前不久,江苏无锡推出动态公交和响应式停靠公交服务,花上3元钱便可享受定制服务,试点运行以来,市民反馈积极。

所谓“动态公交”,其实就相当于公交版的网约车。市民用手机打开相应的服务页面,即可在线预约叫车,公交车和网约车的优势实现了互补。

网约公交车并非新事物,如今重新讨论起这个话题,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有数据显示,2014-2019年,坐公交的人每年都在减少,客运量平均每年自然流失2.41%。今年以来,河南商丘、河北保定等地相继出现公交系统停摆,寻找破局之道势在必行:当出行选择变得多元化,在部分地区公交已不占交通主体地位,如何寻找新定位、新角色?网约公交车或许提供了一个思路。

前不久,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城市公共汽电车企业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开通通勤、通学、就医等定制公交线路”“优化定制公交管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等举措,为城市公交服务的提质增效明确了发展方向。

公交优先,是“保基本保民生”的应有之义。在坚持这一共识之余,部分城市的公交行业要摆脱经营窘境、驶向更广阔的未来,不妨学会多条腿走路。

(据《南方日报》)

科技创造无障碍生活体验

■ 王 丹

从眼控仪、电子导盲犬到智能仿生手、人工耳蜗等,科技的发展为有障碍人群的生活带来新的曙光,不仅重新定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他们带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更多可能性。特别是北京冬残奥会和杭州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加速了助残领域相关科技的研发,并推动其落地应用。

推动科技助残,利用智能科技打造无障碍环境,当然是企业、科研机构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赔本买卖”。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需求真实存在,而且这一市场的竞争尚未达到充分状态,其中蕴藏着不小的发展潜力和机遇。适时切入这一市场,持续下沉细分场景,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必定会获得市场青睐。随着相关产品和技术应用日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面向有障碍人群开展技术赋能和服务,将成为相关企业乃至行业新的增长点。

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为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由此开启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新阶段,科技企业等主体大有可为,让科技为有障碍人群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获得平等的生活体验,这并不是什么恩赐,而是本就应享有的权利。(据《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