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形象展示 上一版 下一版  

托举“质”与“量” 打造万亿之城

——江苏省常州市高质量发展纪实

青果巷

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比亚迪汽车

2月18日,江苏省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万亿之城再出发动员大会,围绕“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进行动员部署,吹响了凝心聚力推动“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号角。

在年初召开的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长盛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23年常州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迈上万亿台阶。常州市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

■ 郭 宾 常仁轩

托举“质”与“量”

实现历史新跨越

2023年是常州市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市昂首阔步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实现综合实力大跨越、城市能级大提升。

盛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说,2023年,常州市在承压前行中彰显韧劲,奋力托举万亿之城的“质”与“量”,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增长7.7%,税收占比86%、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连续21个月保持苏南第一。11个核心发展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

常州市接续奋进中厚积薄发,不断积聚万亿之城的“势”与“能”,城市能级实现大幅跃升。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中轴枢纽蔚然成势,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加速跨江联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开启高铁新时代;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交付,长三角再添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未来之城加速蓄势,“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

倾情谱写万亿之城的“美”与“乐”,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坚决扛起太湖治理上游担当,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满满烟火气、浓浓文化味浸润幸福感,十大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一批市民群众关切的难事、愁事、烦心事得以有效化解。荣获两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觅渡》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各类赛事演出活动精彩呈现,常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

常州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出台常州市助力经济全面复苏“20条”,阶段性税费优惠2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66万户次。全市首个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全省最低。

常州市狠抓重大项目,新增入库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46个,省、市重大项目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推动高质量“引进来”,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对话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实际使用外资超20亿美元,新增落地QFLP基金6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分别提升至92.1%和47%。服务高水平“走出去”,建成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13个,实现进出口总额3184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0.8%,“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5%,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9%,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居全省第一。串串数字代表着常州市坚定稳健的步伐。

常州市政府为了加快消费回暖,出台全省首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统揽性文件,举办龙城嗨购节、首届江南美食节等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青果巷、三堡街创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常州获评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等。这些举措为打造万亿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532”发展战略

打造新能源之都

常州市委、市政府聚焦新能源产业集中发力,出台10条重磅政策,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举办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700亿元。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多场景应用推广,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不断提升。发放购车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120亿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4%;新增充电场站436座、充电桩超4600个;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推动数实融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10家链主企业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超1700家本地企业转型升级。4家企业、1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全省第一。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长三角、金坛和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成立,常州氢湾、龙城芯谷加快建设。

2024年常州市继续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全力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整零协同生态,提速建设整车接续项目,大力引育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35%以上。着力发展“智能网联”, 按照“一校一场一平台一园区”功能定位改造升级“上黄驾校”,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基地。推动产城双向赋能,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车网互动、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数字能源场景推广应用,深化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超充站点和“光储充”一体化场站建设,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打造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推进“常畅充”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充电补贴政策,改善个人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达10%。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精准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综合运用法定职权,采取 “立法+决定+议案+监督”的方式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制定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作出加快推动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决定,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议案确定为重点议案,市委书记亲自督办,市长亲自领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审议,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壮大产业集群、积极抢占新赛道等4个方面10条办理意见,专题督查“新能源之都十条”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五级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建言献策,合力推动新能源之都加快建设、“新能源看常州”品牌深入人心。

聚焦高质量协同

激发科技新动能

2023年11月11日,一座工业母机承载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揭牌运行。该实验室将支撑常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制造装备研发作为主要方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将努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奋力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常州市委、市政府聚焦高水平协同,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出台创新政策2.0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6.2%,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提能平台载体,常州科教城链接创新要素能力大幅增强,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省级功能园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能级加快提升,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启用,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16家。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分别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第一、第三位。开启科技招商元年,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91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增幅全省第一,获省长质量奖2个、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2家,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96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7家、全国第九位。集聚人才资源,出台“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深化“青春留常”行动,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1.77万套、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95个。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牌数全省第一,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敏锐抓住最具前瞻性、最有爆发力的关键,紧密贴合新时代人大依法履职的重点领域,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旧动能转换中献智献力、精准监督、全情投入、全力助推,促进全市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扩大发展优势;通过加快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立法进程,为常州市科技兴城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全市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制度设计,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让幸福洒满金色田野

2023年9月,江南花都产业园内,生机盎然。在一个名叫“茂鹿院”的花园直播基地,女主播梁静热情介绍花境实景,引来粉丝的点赞与询问。

以花木为媒,从小小的直播点走向无垠的大世界,武进区嘉泽镇跃进村这份“美丽”的事业,成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转型不断升级蝶变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2023年,常州市委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描绘了到“十四五”末,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好蓝图。

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大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紧跟市委决策部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题调研。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督办人大代表涉农建议12件,2023年督办26件,这些建议涉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宅基地改革、人才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等,涵盖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2023年,市人大代表徐雪春提出的《关于激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

常州市人大代表、跃进村党总支书记毛建玉说,通过规范打造花木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全村花木产业销售额突破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18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90万元。通过线上直播,2023年仅家庭园艺这一项总营业额就达6000万元。

2023年10月,“爬”上群众餐桌的大闸蟹,有不少是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推广的“诺亚1号”中华绒螯蟹新品种。该品种全国累计养殖面积已超过45万亩,累计新增利润9400余万元,带动农户9172人。

“诺亚方舟”的掌舵人,是省、市人大代表戴飞。她说,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必须实现种业振兴,这是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必须扛起的责任。公司还筹建了大闸蟹产业供销联盟的农合联组织,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多元协同发展,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新贡献。

重大项目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常州市人大始终关注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去年以来,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532”发展战略,加强调研和监督,助力推动农业重点项目落地;持续跟踪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助力计划提档升级;围绕延长“接二连三”全产业链条,助推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助推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

以精准立法和监督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以立法促进发展,聚焦“532”发展战略和城市能级提升,不断加强新兴领域立法。围绕打造“新能源之都”,制定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从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推动构建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造生态、创新生态和应用生态,推动品牌赋能、政企联动和产城融合。调研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制度设计,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预备、调研项目进度,为迈入“GDP万亿之城”保驾护航。

2024年,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将制定4部法规、修改5部,同时安排5个预备项目,启动6个调研项目。主要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制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调研促进智能制造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用坚实的法治保障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转变。

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更加注重精准监督,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审议市政府半年工作、开发区工作、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着力做好预决算审查、审计、债务、国资等法定议题监督,督查调研新能源之都建设、在常高校赋能“两湖”创新区发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等;围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与辖市区人大联动开展专题审议、执法检查、专项监督、专题询问“四同”活动,跟踪督查支流支浜集中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积极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围绕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审议物业服务管理、检察机关涉检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等,开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市养犬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作出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急救教育的决定,建立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贯通协调机制,视察调研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城市民族工作等。

践行重大理念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样板”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看到我小时候看到的那种清澈河水。作为普通老百姓,我的建议能被人大立法采纳,我深感荣幸。我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站在新北藻江河畔,30多岁的顾彬动情地说道。

2022年,在《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过程中,顾彬作为龙虎塘街道立法联系点的热心群众,建议《条例》中增加小河、小沟、小塘等小微水体治理保护的内容。他的意见被采纳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将倾听民意的触角向基层充分延伸,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全过程。

2023年10月,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样板的决定,以及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和民生实事等领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4个实施意见。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专班推进“一个决定”和“四个实施意见”的落实,以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建成常州人大历史展示馆,把“1+4+1+N”常州实践路径变成实景。

作为全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发源地,2019年,常州市在全省设区市一级率先启动实施票决制,2020年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在常州“数字人大”平台打开“民生实事云图”,2023年常州市10项民生实事依次排列。从“常有善育”类别进入,点开“武进区东安幼儿园”项目,项目位置、类别、目标以及完成进度一目了然。

“有了这张图,老百姓随时随地能找到身边的民生实事项目,也可以通过导航去实地看,真正实现全民监督。”市人大社会委社会建设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2024年全市新的10项民生实事项目即将上线。

从一张“导航图”出发,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人民的需求更真切地被看见,这张“图”将与另外多项举措一起,构建起民生实事项目“全周期”系统化监督体系。

着眼未来

坚定新能源产业发展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布局新能源比大多数城市早了十年,这是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底气所在。常州将乘产业振兴之势而上,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创新策源力、品牌影响力,把新能源之都锻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城市IP,全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企业家代表,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放眼未来、放眼世界,积极投身新能源产业赛道新赛程,进一步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全国人代会召开在即,近日,在常全国人大代表正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为人代会建言献策做好充分准备。代表们认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迈出更大步伐,巩固提升现有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们表示,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宣传和展现常州的宽广胸怀,吸引更多的专家人才、企业院所来常创业、在常创新、日常创造,推动常州真正成为新能源聚链成群的“高地”、技术策源的“重地”、企业逐梦圆梦的“福地”和示范应用先行探索的“热地”,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汇聚澎湃动能。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