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川西小瑞士如画毕棚沟
当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在此相遇,岷江水系便在高山之中勾勒出纹理线般的壮美河谷。这就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距天府之国成都仅200公里左右。
走进理县,筹边楼上,金戈铁马在觥筹交错间化为了茶马古道的沧桑;甘堡城下,百年流传的锅庄诉说着藏羌儿女的情怀与悲歌;桃坪羌寨里,千年屹立的碉楼散发着时光沉淀后新生光芒。
再往深处走,如画秘境中,隐藏着一座四时风光各有不同的人间胜景——毕棚沟。
毕棚沟,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朴头乡梭罗沟境内。景区呈狭长形分布,全长35公里,宽4公里,面积613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72平方公里,海拔在2015米至5666米之间。站在毕棚沟的山岚观景台上,俯瞰峡谷内的红叶之景,仿佛身处巴塞尔或因特拉肯的欧洲脊梁阿尔卑斯山脉,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因冬季坐拥雪峰、冰川、森林、海子、草甸等川西高原地区独特冬日浪漫,媲美以雪景闻名于世的瑞士,因此,毕棚沟也被誉为“川西小瑞士”。
旧时毕棚沟
山水秘境无人知
天下之景,皆有其故。毕棚沟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景区,今时今日之风光背后有着一段艰苦而曲折的奋斗故事,这段故事跨越了十五年时光,谱写了从“一条破马路,三个烂钢棚”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四川省自然生态体验教育基地的光辉历史。
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叫陈平安。
1996年,陈平安调任到理县担任县长,当地的百姓以前只能伐木为生,不准砍伐后,经济来源堪忧。但是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在长达一年多的调研时间里,理县全境4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留下了陈平安的脚印。当毕棚沟令人陶醉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时,这个陌生而又奇妙的地方,吸引着陈平安去探寻如何保护这份大自然馈赠礼物的答案。但受到当时经济、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景区的卫生、管理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直到2000年陈平安调离理县,景区也没能完全打造成功。
故事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叫郑敬凯。
2000年,郑敬凯受邀来到阿坝州寻找投资机会,当时317国道周边已经有了九寨沟等热门景区,但当他来到毕棚沟,看到这片美不胜收的山水秘境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样的风景。
在长达6年的考察过程中,郑敬凯一边被毕棚沟美景所激励,但同时也为经营状况所担忧。直到2009年,退休后的陈平安被聘请回这个他魂牵梦莹的家乡,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开始对景区进行深入改造。
考虑到景区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开发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主,人为开发为辅”为原则,在林地保护、环保、生态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等方面进行全局规划,对因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损毁的地段进行植被恢复、并建立规范的排污系统,全部达到零排放,污水处理回收,废水转运。
在国家的资金补贴支持下,景区内将近27公里的道路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了游客的面前。景区独特造型的酒店,搭配现代化的房间设施,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热资源,将深埋地下的温泉,打通到酒店的每一个房间。同时,增加歌舞表演、露天音乐会、体育项目等设施,成功将毕棚沟景区打造成生态旅游、科普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地理想之地。
今时毕棚沟
四方游人来相问
2023年12月31日上午8时,毕棚沟旅游景区迎来了全年的第100万名游客,创下历史新高,是景区营业以来,游客年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也是继九寨沟、黄龙等景区之后,阿坝州第4个年游客接待量破100万人次的旅游景区。
年接待百万名游客的数据,见证着毕棚沟旅游景区的强势复苏。在多个社交平台,“毕棚沟的秋天封神了、毕棚沟耍雪攻略”等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住寨子、泡温泉、观雪山,吃藏羌火锅、跳藏羌锅庄、体验藏羌风情”的旅游模式备受游客喜爱。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将毕棚沟作为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毕棚沟旅游景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领导下,依托生态禀赋和优势资源,脚踏实地,以大决心、大投入、大建设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探索景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持续丰富“生态观光、藏羌文化、山地运动”等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文旅、体旅互动融合发展。
理县是大地的阶梯,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3座,具备发展冰雪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的先天优势,因此备受登山运动爱好者们的青睐。五月正是羊角花盛开的季节,在理县海拔2500米至4500米之间山沟的密林间都有羊角花,花期长达2个多月,而素有“四季山水山水世界”之称的毕棚沟,是全县最佳的羊角花观赏地。
2023年5月20日,“第四届523半脊峰冰雪登山大会暨羊角花节开幕式”在山花烂漫的阿坝州理县毕棚沟景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将向半脊峰发起冲锋。
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朱明,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段建波,四川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璩秀强,理县县委副书记、理县人民政府县长杜文钲,理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凡,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敏,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高敏,理县毕棚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敬凯、总经理陈平安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半脊峰登山大会以“我爱山,我爱国,无限风光半脊峰”为主题,设有个人速攀赛、标准登山组、半自助攀登组三个组别。半脊峰位于阿坝州理县毕棚沟旅游风景区深处属邛崃山脉,顶峰海拔5430米,是一座进阶6000米级雪山攀登的技术型山峰,各位队员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攀登体验。
通过“523”半脊峰冰雪登山大会暨羊角花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将毕棚沟旅游景区自然景观与体育竞赛紧密结合,同时深入推进理县体旅、文旅、农旅融合,全面丰富“全域、全时、多元”体育旅游产业内涵。
未来,毕棚沟旅游景区将紧跟理县“一廊四片一环四景”的发展思路,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抓好品牌塑造,全面推动景区创新发展,实现景区基础升级、环境升级、业态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逐步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全力把毕棚沟打造成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四时之景毕棚沟
如画美景不胜收
毕棚沟旅游景区,南接四姑娘山,东与汶川卧龙接壤,位列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国家级人与自然保护圈——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整个风景区由6条自然沟构成了风光各异的6大景区即:塔子沟冰川景区、牛心沟海子景区、凉台沟雪山景区、蓝月山谷景区和阳光谷休闲景区。毕棚沟生态景区是整个景区中的主景区。景区资源涵盖了7个主类,21个亚类,49个基本类型,主要景点资源可分为五级:其中五级旅游资源5个;四级旅游资源16个;三级旅游资源17个;二级旅游资源5个;一级旅游资源4个。
毕棚沟的春季是个观花的好地方。毕棚沟之春蓝天、白云、山峰、雪峰、风化岩石、高山草甸、高山灌丛以及混交林等多层次的形成了一种奇丽的自然景观,在这里野花、野草以及中药材,稀有珍稀动物和各种鸟类随处可见,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特别是五月初到六月的羊角花盛开的时节,各种各样的羊角花遍及整个沟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毕棚沟的夏季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满山翠绿,万木争荣,风冰气爽,夏季清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漫步在林中、溪边,或乘坐电瓶车观赏美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把自己置身于高度的优美清凉的环境之中,给人宁静、舒适,真正感受大自然赋予的乐趣。
毕棚沟的秋色是醉人的,每年的9月至11月为红叶彩林的很好的观赏期,数十里彩林带从谷底到山巅绵延不断。有的灿如黄金,有的苍翠欲滴,丹枫如火,层林尽染;山间溪水潺潺,雪峰晶莹剔透,五彩油画倒映水中,构织出一幅幅迷人的金秋画卷。
毕棚沟神奇的冬景则以它幽、险、雄、奇使人留恋,令人忘情。毕棚沟冬季积雪期为11月底到次年的3月底,积雪厚度60厘米以上,雪质优良,低纬度,雪期长久的冰雪娱乐之地。卓玛滩冰雪娱乐场可同时容纳上千人进行冰雪娱乐,场内配备魔毯,提供滑雪板、滑雪船。
磐羊湖冰雪娱乐场有雪地摩托、雪地转转,雪地越野车、雪圈等冰雪娱乐项目,在这里,游人可以跋涉、滑雪、滑冰、攀登雪峰、打雪仗、堆雪人,充分满足旅客们的不同需求。
古朴的自然风光、古老的生态环境、古怪的岩石峰峦,毕棚沟风景区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毕棚沟独特的生态环境,珍稀植物在此生长,珍禽异兽亦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了解,毕棚沟自然保护区有兽类76种、有鸟类210种,国家I级或Ⅱ级重点保护兽类大熊猫、林麝、马麝、川金丝猴、牛羚、豹、猕猴、藏酋猴、黑熊、小熊猫、岩羊等动物资源。
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植物类型多样,高等植物多达1010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领春木属中国独有,现已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名录;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云杉、冷杉、岷江柏、连香树、小青树、四川红杉等。在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中有红桦、白杨等高大乔木,灌木有山杨柳、麻柳、高山杜鹃等,地面还有野草莓以及百科和兰科植物。另外还生长着各种中药材和食用菌上百种,虫草、天麻、贝母、松茸、羊肚菌等。
美不胜收,是漫步在毕棚沟的真实体验。每个景点都成为游客打卡景点,神韵万千龙王海、翡翠湖水清泉湖、天然雪场卓玛滩、百丈飞流白龙瀑布、红杉红石红山湖、原始森林燕子岩……循序渐进,沉入自然里。四时之景毕棚沟,彰显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八方的游客。
独具匠心毕棚沟
温暖服务在守候
当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基于生活方式的一种场景表达,毕棚沟旅游景区也在跟随时代不断变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游客量不断攀升,毕棚沟旅游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产品质量、档次、规模全面升级,形成了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产品业态和服务体系。
2022年,毕棚沟旅游景区在中心景点磐羊湖,设立了“阿来书屋”,将旅游与文化结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毕棚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深挖文化底蕴,多点发力擦亮文旅品牌,让旅游更富魅力,推动游客由观光欣赏美丽风景的自然生态景区向体验美好生活向往的全域旅游转变。
另一方面,理县毕棚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也在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用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广大游客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位来毕棚沟旅游的客人,从线上线下旅游咨询、应急救援、失物招领、热心帮助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
一个旅游景区的规划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游客服务,而优质的服务,离不开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文化素养。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毕棚沟景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住宿环境,按照酒店标间的标准建造员工住宿,地暖、电视、网络等设施齐全。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服务团队有500人之多,退伍转业的军人、残疾人也找到了他们的归宿。除了自营的酒店,景区同时支持当地群众建设民宿,帮助增收。每年上百万的客流量,不但辐射带动了全县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上万藏羌农牧人员的就业,也为当地财政创造了收入。
未来,毕棚沟旅游景区将继续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秉承着“一切为了游客,一切围绕游客”的宗旨,倡导“全员参与、安全高效、服务一流、宣传有力”的工作理念,持续加强景区标准化服务及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做好景区服务设施的提升,时刻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旅游环境,以景区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尾声
守护世界山水 服务万千人民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放眼神州大地,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毕棚沟作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发展原则,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优先,向“绿”而行,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蓝天碧水成为常态。为了毕棚沟这片山水,郑敬凯和陈平安等将坚守阵地,以工匠之心,打造中国旅游景区新的风向标。
天下最美两条沟。都在净土阿坝州,一条九寨沟,一条毕棚沟。每片土地上都有独特的人文景象及自然风貌,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在时代发展中,自然变迁的故事需要当代人以全新的方式去刻画。大美川西-毕棚沟旅游景区于群山之中绘就美丽生态图景,留下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也留下了一曲脱贫致富的慷慨赞歌、一段共产党员永不言弃,砥砺前行的奋斗史诗。毕棚沟旅游景区从“无人知”到“天下知”的发展道路正在进行时,而理县毕棚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在郑敬凯和陈平安的带领之下,继续以实际行动守护世界山水,服务万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