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让文旅产业“热辣滚烫”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文旅高质量发展

“我想把家乡最美丽的服饰穿到两会去,把群众的心声带到两会上。”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利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 201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李利返回家乡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创业。手工制作土布、手包、衣服、围巾……她创作了一系列民族文创产品。不仅自己创业成功,李利还带动了很多乡亲一起致富。公司“绣娘”年人均增收超万元,产品广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受到顾客青睐。为了赴约全国两会,李利亲手纺制了两套精美的布依族服饰,把美丽的民族文创带上两会。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

赶庙会、逛街区、赏表演、品非遗、泡温泉、游乡村……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走出家门,以旅游度假的方式品年味、迎新春,多地景区游客如潮,热闹非凡。

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国内游客出游总消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2024年文旅市场实现“开门红”,文旅经济潜力释放,龙年中国活力满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如何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畅所欲言、支招建策。

■ 本报记者 田 勃

“硬核”政策加持

让发展更加强劲

淄博烧烤将美食流量变身大IP,“村超”“村BA” 欢动全国,“不夜重庆”解锁旅游新“夜”态,“尔滨”出圈让冰雪旅游成顶流。过去的一年,我国文旅消费持续火热,文旅话题多次喜提热搜。

“文旅热现象背后,游客的消费逻辑正在发生改变:从注重物质消费,到青睐体验消费;从看中商业价值,到看中情绪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文旅行业传统的增长模式已难满足其高质量发展要求,需靠科技手段转换动能,从旅游旧范式走向新范式,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议借力AI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文旅迈进。”

吴国平认为,文旅行业的AI应用比较浅显,集中在入园检票、安全预警等场景,AI工具还需进一步研发。虽然文旅业火热,但当下旅游从业者对AI认知不足,高素质数字人才短缺,AI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

相比之下,文旅行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关联产业众多,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具备让AI等技术落地、驱动产业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文旅业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对文旅企业加大指导力度;考虑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文旅企业进行AI技术和应用攻关,建立试错、容错机制,进行产业链重塑与提升;鼓励校企合作,在AI人才引进、培养、留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吴国平说。

“文旅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对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引擎作用。”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看来,文旅产业既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也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当前,文旅行业正处于疫情后快速复苏的重要窗口期和调整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应该打好政策支持的‘组合拳’,推动文旅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持续性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会期间,王爽就如何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发声,她建议给予文旅产业针对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可以考虑将文旅企业所得税由原来的25%降低至18%,从根本上降低文旅企业的纳税负担,同时对文旅企业在景区设施建设、产品创新、用工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助力文旅产业复苏和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她还建议出台存量资产盘活政策,由各地政府主导牵头摸排经营低效或停产停工的旅游资产、文旅项目,为其提供政策助力、金融帮扶、招商对接、项目重组等一揽子盘活方案,带动文旅企业和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

“法治盾牌”护航

让发展更加规范

四川省资阳市与重庆市大足区毗邻,同处成渝地区腹心。2023年5月,两地法院主动聚焦资大文旅融合示范区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法治需求,设立整合跨域诉源治理、跨域一站式诉讼服务、跨域石刻文物法律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该巡回法庭定期到资阳、大足辖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进行现场办公,开展跨域诉讼立案、移动“老马”工作室诉前调解案件、旅游纠纷案件审理、一站式跨域诉讼服务宣传等工作。

“重庆这些年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协同司法,优化协作机制,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乌江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阿依河分公司接待中心服务区经理张尧说,两地法院合力打造了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司法协作高水平样板,以法治之力护航旅游市场健康繁荣。

“目前,文旅行业发展势头足、速度快,这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文旅从业者,张尧对行业的发展变化感受真切,她表示,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均衡发展需要多方发力。“在立法方面,要优化文旅法治制度化供给,更加注重文旅法治的系统化建设;在执法方面,要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公信力,让文旅领域行政执法更有温度;在司法方面,要以公正高效的裁判树立规则,积极开展诉源治理,通过以案说法、司法建议等方式,督促、推动相关方面堵漏洞、补短板、查隐患,争取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普法方面,要以群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形式,如在文旅景点通过5G‘车载便民法庭’、宣传栏等,围绕易发多发纠纷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活动,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良法善治,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布,通过高质量立法与高水平实施相结合,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旅游行业在敏感信息、大数据的应用方式、跨境旅游的复杂性、政府监管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殊性。”吴国平代表建议在旅游法中增加相应内容对其进行规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衡山导游讲解服务中心导游曾莲英来自基层一线,她发现,旅游市场呈现出小团化、定制化、自由行化不断上升的趋势,小型旅游用车供给明显不足。目前,有部分省市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创新发展了“小车小团”等新模式,值得借鉴。经过走访、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她今年提出《关于“旅游用车小团化”的建议》,建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旅游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对旅游客运企业资源、结构进行合理配制,制定小型旅游包车的行业标准规范,切实保障旅行社与游客的合法权益。

人才“活水”注入

让发展更具活力

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人才不可或缺。无论是产品内容的升级、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艺术生产的创意,还是宣传营销的内涵、新媒体的运用以及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无一不需要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培育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为文旅人才培养上擘画了目标,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强调文旅人才培养。

浙江出台行动计划,开展文旅人才培育指导,打造名家名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五个层次的人才梯队;安徽坚持以改革激活人才、以市场吸引人才、以活动锻造人才,着力发展壮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队伍;广东聚力打造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近年来投入培训经费约2300万元,每年培训文化和旅游人才约6000人次……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长期从事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信息化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表示,目前在文旅行业仍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破解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难题,她建议,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挖掘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潜力,在行业内给予各项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为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同时,支持“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深化“产学研用”平台搭建,密切旅游职业学校和业界的联系,实现教学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文旅人才。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产业链比较长,跨界融合的领域非常多。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七中学初中部教师覃宝华认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历史、艺术、旅游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多元思维、创新意识和多场景沟通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要紧密对接文旅产业,设置与文旅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相匹配的课程。”覃宝华表示,重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顺应产业发展和新时代要求的应有之策。“建议旅游职业学校调整和优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将课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4年发展预测》显示,预计2024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未来,文旅产业还将不断朝着经济建设中心舞台继续迈进,为龙年中国持续添彩。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