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可是生病不要紧,就怕误诊,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有这么一位影像学界博士、影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辈子以“一个好医生,正确的诊断可以拯救一条生命,也可能挽救一个家庭”为己任,笃定攻克肺结节诊治,硕果累累,被世人称为“杏林圣手”,他就是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湘生。
苦历练
1963年,肖湘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的一所结核病医院工作。他发现许多年轻的战士患了结核病,如果不及时准确诊断,就会造成终身残疾,他义无反顾地留下来钻研结核病的诊断,他按当时的十大分类分门别类登记存档,定期进行复习总结研究,发现每一类型都有不同的亚型。
那时候医疗水平不高,基层医院看到肺部有阴影都会送到他所在所肺结核医院,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除了肺结核外,透过X光几乎能看到所有肺部疾病和各种肺结节。人命关天,不能从一而论,职责驱使,敬业奉献,在这里工作了15年的耕耘,打下了肺部疾病扎实的临床和理论基础,厚积薄发,1978年考入研究生。
新提升
1978年,肖湘生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师从国内放射学界泰斗荣独山教授。根据病变在X线片或CT片上的表现,即病理变化在影像上的反映。如果对影像表现病理基础没有深入研究,很容易产生误诊,为了通过研究对肺癌的影像病理基础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诊断水平,他确定了“肺癌早期诊断:X线与病理对照”的研究课题,并得到导师的首肯。
7年深耕,通过对大量的肺癌标本与X线进行比较,他对肺癌各种征象的病理基础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当看到X线片的表现,即能想到在病理上对应的是什么改变,诊断水平飞速提高,因此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国内影像学界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从事肺癌早期诊断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毕业后,肖湘生被分配到第二军医院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工作,随着CT已应用到临床,虽然优于普通X线平片,但分辨力仍然不高,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的早期肺癌常常会被遗漏。机械是手段,诊断是技术,他心细如发的诊治水平更是精益求精。
大硕果
从医60年来,肖湘生在胸部疾病诊断特别在肺癌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诊治肺结节方面。肺结节是各种疾病在肺内存在的一种形式,许许多多的肺部疾病都可以在肺内形成结节。但是目前的CT检查能发现肺内的毫米级的结节和微小结节以及密度很低的磨玻璃结节,现在的检查技术发现肺结节已不是问题,但鉴别肺结节的良性和恶性,十分困难。大多数良性结节对健康无明显危害,不需要治疗,恶性结节则必须治疗。否则,恶性肺结节被误诊为良性,本来可以得到早期治疗的早期肺癌就会长大、转移、危及病人的生命。
诊治肺癌方面。他发现影像诊断就是拍一张X片,而普通的X线片分辨力十分有限,发现的肺癌绝大部分是中晚期,而中晚期的肺癌,无论手术、化疗、放疗、生存期都很短,因此,人们谈癌色变,把癌症视为绝症或不治之症。但是他坚信,如果发现和诊断较早,愈后就相对较好,因此认为早期诊断是改善癌症愈后的最佳办法。就是基于此,他让国内肺癌总的初诊正确率得到大幅提高,被许多病患誉为“火眼金睛”和“神眼”。
医德爱心方面。肖湘生还针对目前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改进:无论什么病人找他,他都会进行详细检查,最后告诉你明确结论:你有没有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需不需要治疗?作什么治疗?如果有多个结节,他会告诉你:都是良性还是都为恶性?或者哪几个是良性哪几个是恶性?如果有时不能当场肯定,他会告诉你怎么办?接下来要做什么检查和治疗、何时复查等?他说他知道这样做很难,也有风险,也感到压力很大。但是他说不能怕担责任就对所有病人都不负责任,一个医生就是要让病人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才是真正对病人负责。
发明创造方面。肖教授和他的学生李惠民教授还发明了“靶扫描”,大大提高了图像分辨力,也就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结语
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做医疗,不怕麻烦,充分认识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特殊与优势,在黑白世界里日复一日地寻求真相,将黑白的生活渲染成五彩斑斓的颜色,给患者送去幸福与温暖,这就是肖教授。
不畏浮云遮望眼,根植领域勤耕耘,他参与研究课题引领业界,他培养的学生独当一面,虽然殊荣加身,但他老骥伏枥,他带领团队能继续聚焦临床各类问题,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正创新发掘更多医学影像的价值,这就是肖湘生教授。
这正是:医者仁心练就火眼金睛,爱无尽时奉献人类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