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庚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了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18位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与媒体“面对面”,讲述自己的履职经历,分享有温度、接地气的履职故事。今年,是“代表通道”开设的第七年。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开设“代表通道”,邀请各方面代表亮相。这是全国人代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通道采访的形式讲述代表心声,令人耳目一新。通道采访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的集中采访区。“代表通道”分多场进行,每场活动邀请1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亮相通道的代表人选从媒体推荐和代表团推荐中产生,并充分结合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在过去的全国人代会上,媒体记者们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定位所需要采访的代表,也很难和代表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而从2018年起设立的“代表通道”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来自各行各业的、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们逐一亮相,讲述代表心声,展现代表风采,与媒体记者进行零距离交流,在便利了采访需求的同时,也让前来采访的中外媒体记者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了解中国新时代发生的变化。“代表通道”架起了代表与媒体“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桥梁,代表们讲述民主开放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出充满温情又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从2018年到2024年,每一年全国人代会上,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短短几十米的走廊,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公众的目光。代表们既关注着伟大祖国砥砺奋进的航行方向,也同样关注着寻常百姓的万家灯火。
中国智造、乡村振兴、青少年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灾后重建……2024年“代表通道”这些“热词”反映了代表们过去一年深入调研察实情、凝聚共识促发展的履职过程,展现出了他们对代表身份的珍视,对履职责任的准确把握。面对这些或涉及长远、牵动面广泛的宏大议题,或关乎民生的一枝一叶,尤其是当下群众广泛关注、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通过“代表通道”传递民意、建言献策,讲述亲历故事、展现各地发展成果,积极回应热点焦点问题,自信的回答中透出高“言值”,彰显使命担当,汇聚信心力量。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这些“热词”的背后,是国家制度,是民族自信,也是百姓心声,有初心和使命,也有呼吁和期许。
“代表通道”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临时的采访区域,也不仅仅是一个亮相、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通民心、聚民力的舆论场。群众的关切、代表的心声在这里汇聚,群众的小期盼与民生大情怀在这里交融,代表的关注点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琐事,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民生小事,其实却是头等大事。因为贴近,所以贴心;因为牵挂,所以温暖。
从全国人代会到地方人代会,“代表通道”逐渐“下沉”,在多地落地开花。期待这样的沟通渠道能够不断延展,零距离回应热点,让更多声音得到表达,让更多民心在这里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