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代表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接得住、回应好”民声民意上下功夫

■ 本报记者 李艳龙

“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区环境改善和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大家住在这里更舒心了,这还要感谢胡代表……”这是近年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视代表联络站作用发挥,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为代表“家”“站”建设赋能,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赢得的百姓满意的心声,也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后的回响。

事实证明,只有真正反映民声,切实推动民生“关键小事”解决,才能换取百姓满意的心声。这样的心声,也势必反过来促进人大代表与百姓的双向奔赴,从制度层面上推动完善代表和选民的“联络”机制,从而激发代表履职的活力,进一步彰显人大制度的优势,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说到底,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接得住、回应好”当下的百姓所需、社会关切,以“看得见”的“联系”成效,真切彰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如何更好地“接得住、回应好”民声民意?山东省各地人大在制度的精细化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发挥代表专业优势,建立专业代表小组、实现“代表联络站+”的功能叠加、构建起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线上”与“线下”并行,“实体”与“网络”互补的新格局。正是这样的制度供给,促使人大代表走到群众家门口、走到基层最前沿,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大代表触摸基层冷暖、感知群众喜忧、帮助百姓解决“烦心事”中“自带”温度和深度。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