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在“家门口”好就医
■ 景日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近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促进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来看,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从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协同联动发展,有助于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践表明,打造县域医共体,能够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
从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的角度出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拓展,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从长远来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比如,落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等政策,更好满足签约居民基本用药需求;引导医院与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起,壮大签约服务力量;鼓励家庭医生增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慢性病防治管理能力,拓展康复、医养结合、智能辅助诊疗等服务功能。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持续加大基层卫生健康投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健全激励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良好机制,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据《人民日报》)
岂能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
■ 陈文杰
据新闻报道,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
作为一种新业态,陪诊师正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因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规范,行业目前鱼龙混杂。一些“号贩子”“医托”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成了陪诊师,这不仅让其更难被辨别,也让倒号行为更难以界定。对此,厘清服务边界、健全行业规范,无疑是当务之急。全链条打击倒号行为,更是刻不容缓。
按理说,帮忙挂号是陪诊师的职责之一。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及不正当得益等行径,其性质已然改变。尤其是在线上实名制预约已较为普遍的当下,为何仍有一些“神通广大”的陪诊师,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轻松拿到正常预约的号源,是谁在提供这些渠道,又是谁的关系在关照?这显然需要监管及时跟上。不妨顺着这条灰色利益链,揪出背后的“养牛人”,一并严肃查处。
当然,陪诊服务容易异化为“倒号服务”,一定程度上与“挂号难”直接相关。对此,一要优化完善挂号系统,堵住漏洞、防住内鬼;二要扩容提效,在力所能及之下,扩大动态号源容量,并推动挂号机制改革。说到底,当就诊人无需“为号发愁”,陪诊服务才能少些“黄牛味”。(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