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海平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要求。
2017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中国之治的“必答题”。这个“应”,既要有“怎么看”的态度,更要有“怎么办”的行动。2023年开始,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健全平台体系,围绕“统筹发力、多元收集、快速响应、闭环督办、标本兼治”五个环节发力,建立并实施调研督查、定期联系、定向推送、带案下访、信息报送“民声呼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进一步察民情、聚民意、惠民生,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求落到实处,做到事要解决、群众满意。
与民同行
完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
2023年3月,安徽省委部署在全省建立“民声呼应”平台和工作体系,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滁州市委明确,紧扣省委“六快”要求,切实做到“群众诉求当天响应、当天联系、当天办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阅批、亲自研判、亲自部署,压实办理程序、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责任”,制度化、常态化推进“民声呼应”办理,确保“民声呼应”运转得更快、成效更明显,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展现更大作为。
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将落实省委、市委重点工作部署作为加强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向之一,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机关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拓展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突出办理质效,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办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出台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持续推动民生实事工作“组合拳”工作方案,构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验单”的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推动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用心用情用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工作中,我们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找亮点、促提升、惠民生’代表主题视察活动、营商环境工作调研等主题活动,积极了解群众诉求,梳理汇总后形成办理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交办。”滁州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主任杨邦文告诉记者,2023年10月,滁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借助〈民生呼应〉载体作用 进一步做好察民情、聚民意、惠民生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民声呼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五项机制即调研督查机制。滁州市人大常委会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领域,具有苗头性、带有普遍性、已发集体性、易发聚集性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矛盾纠纷,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督查,提出对策建议。定期联系机制。在设专人研究《民声呼应》内容基础上,每半月由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联系,获取相关重要信息,选择民生诉求中的热点、难点、关键点,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定向推送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从《民声呼应》中筛选与人大监督、代表履职有关的重点信息,及时向有关委室推送。目前已向相关工委推送重点信息11条,均已调整充实到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任务中。同时,深化代表每月1条建议工作,并将征集意见向市政府相关部门交办。带案下访机制。借鉴和发扬“浦江经验”,结合人大开展的执法检查、调研、视察、“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着问题访民情,带着感情办实事,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事项办理情况和群众的感受度、满意度。信息报送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从代表每月建议中筛选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报送市委督查室,供市委参考研处。
自2023年10月五项机制运行以来,滁州人大共向《民声呼应》报送人大代表建议事项和问题诉求21个,被《民声呼应》采纳交办16个,办结并回复15个。
从解剖一个问题到破解一类问题,一件件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滁州市建立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促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呼声、哭声、骂声变成了笑声、掌声、喝彩声。
紧盯“关键小事”
努力办成群众“暖心实事”
在滁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遵阳街实践点,古香古色的二层小楼建筑内,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办公桌上,一沓滁州风景明信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样一沓明信片是干什么用的?”记者好奇地问道。
“遵阳街位于闹市区,来往的人流量比较大,有附近居民,也有游客,他们都有一些诉求和期待需要表达。大家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下建议意见投进门外的民声邮筒里,我们会准时查收。”
实践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实践点建在社区、建在闹市区、建在群众身边,我们还安排人大代表定期接待群众。群众也可以利用‘琅琊人大’微信小程序、‘群众说事 代表督事’微信小程序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琅琊人大”微信小程序运行以来,收到较多代表和群众的反映,遵阳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琅琊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室认真梳理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转有关部门并积极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群众的呼声纳入“民声呼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关注的重点。2023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吴劲和省人大代表、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深入琅琊区就“停车难”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实践点面对面接待代表及群众,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目前,街区已新增有关停车标识,街区道路停车实现‘柔性执法’,地上地下停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释放。此外,非机动车临时停车场建设前期工作也正在推进中。”琅琊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家骥介绍说。
2023年5月24日,凤阳县人大代表崔厚元接到群众反映,位于县城新城区的一处窨井常年污水四溢,臭气刺鼻,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群众出行。经凤阳县人大常委会转交,县住建局立即抽调抽水泵车对该处污水进行抽污疏通处理,并组织人员对地下破损管网进行开挖修复,完成该处管网清淤和更换工作。
与此同时,凤阳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城区窨井网管问题排查行动,发现管道老化、开裂隐患6处并予以维护更新。
像这样的事例,在滁州还有很多。找准人大监督、代表履职的着力点,激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为民办实事”的活力,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线上+线下”“阵地+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工作、“找亮点,促提升,惠民生”代表视察主题活动、“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优化意见建议交办流程,系统构建“民呼我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让群众“想说的话”有人听、“想办的事”有人办,以“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
聚焦“发展大事”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1日,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推动营商环境由“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为主题,在天长市秦栏镇举行全市人大代表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合拳”启动仪式。
此前,根据“民声呼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的要求,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营商环境“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四链”融合提升“双招双引”质量等工作,汇聚人大力量,鼓励企业家、人大代表在营商环境上“小题大做”,督促政府做实做细改善提升工作,切实解决企业家反映的困难问题,不断擦亮“亭满意”品牌。
“我们将党建工作和‘进网格’工作结合起来,将党委、政府、人大全部纳入网格平台,设立网格员,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收集相关建议意见,每月整理汇报一次,既为《民生呼应》提供线索,也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还不耽误企业发展的时间。”滁州市高新区党政办工作人员于有娟告诉记者。
天长市秦栏镇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为畅通企业声音,实现“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提升,秦栏镇人大利用“人大平台+微信联络群+分组走访”三大渠道,构建“分组联络、定企到人”的联络模式,择优选配17名懂经济、能力强的人大代表加入27个为企服务走访小组,每季度入企问需、传达惠企政策,每月召开一次“为企服务”交办会,将收集到的问题分类梳理,以清单形式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结时限,实行问题逐条“销号”。
翻看《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评营商,助力‘亭满意’”主题活动情况》白皮书,一件件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案例背后,是滁州市各级人大“硬核”护航营商环境,助力打造“亭满意”金字招牌的不懈努力。
2024年2月7日,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又发出《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号召各级人大代表要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既当好群众的“带头人”,又当好群众的“知心人”,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好“民声呼应”人大监督五项机制,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代表主题活动。
滁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倡议得到了人大代表的积极响应。滁州市人大代表,琅琊区清流街道白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杜敏说:“作为人大代表,我将聚焦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十个有更大作为’新要求,围绕各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的服务员。”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人大组织辖区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人大代表在行动”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束后,施集镇人大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调动各级人大、人大代表力量,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长三角‘四个地’、打造‘七个强市’战略目标,以落实‘民呼我应’为落脚点,以强化经济监督为切入点,引导代表投身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彰显了人大使命与担当。”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