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夜校为什么多年之后重新变“热”?

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名词正回归公众视野。 近来,全国多地夜校火热开启。“开课即满”“一座难求”,上夜校成为不少都市青年下班后的新选项,也成为教育市场的新风口。

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席元 熊翔鹤 杜子璇

近来,“90后”庄安愚在手机导航软件上,将“苏州大学北校区工科楼”设置为下班后的新目的地。他报了苏州大学夜校的ChatGPT课程。“我不在乎夜校的结业证书有没有用。能学到知识,肯定比在家刷短视频强。”

“我想给8小时外的自己另一种可能。”古典舞学员袁静是一名“二娃宝妈”,虽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她还是尽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时间”。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一些都市青年的新时尚。

2023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文化宫焕新开放。暌违20多年,“职工夜校”再度走进职工市民的生活,12个大类65个班的名额被1191名学员“秒抢”。

今年3月,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放出680门课程,500元12节课,吸引73万人线上抢课,“中医石氏伤科”5秒钟抢完。截至5月,武汉青年夜校已累计开设各类课程228节次,覆盖学员8000余人次。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已有逾百年历史。《北京大学日刊》就有记载,1920年1月18日,该校学生会平民夜校开学,蔡元培专门发表演说。

从建党初期创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唤醒工农革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扫盲、教授生产技术,再到改革开放后鼓励提升学历……在各个历史时期,夜校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

江苏青年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蕴哲认为,与20世纪的夜校主要满足学历教育需求不同,当下夜校主要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此外,课程不仅限于传统的教育培训,还涵盖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换言之,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人版的少年宫”“青年人的老年大学”,是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夜校的举办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文化馆、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公共机构,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公益性夜校课程。二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职业院校,它们长期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以江苏为例,169所普通高校中有137所举办高等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年度规模400余万人。三是民办社会培训机构,课程以付费为主,有的初期提供免费或低价体验课,或与公共机构合作提供廉价课程。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