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1980年5月,河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到平顶山市帘子布厂,调研工厂生产情况。
图②:2002年7月,河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克礼带领常委会组成人员,到洛阳新安县调研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图③:2024年5月13日至15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平顶山市就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联动监督调研。图为调研组在卫东区东安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调研。
(图片由作者提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犹记得2009年9月,通过公开遴选,我有幸来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转眼已15个年头。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在各项工作中,我见证了河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监督理念不断深化、监督形式不断创新、监督内容不断丰富、监督机制不断健全的历程,见证了始终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的职责担当,始终紧盯推动解决改革发展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有效作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效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切实利益问题的为民情怀。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忍不住拿起笔,在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的基础上,写下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 刘东升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七十年历程历久弥新。1954年8月1日,河南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开启河南省人民当家作主和地方政权建设崭新篇章,人大监督工作开始最初探索。1979年9月,河南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监督工作开启新局面。回望70年波澜壮阔光辉历程,河南人大监督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
深化拓展监督工作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之初,监督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形式开展监督。省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不久,人大监督工作理念、形式、制度还不健全,人大监督工作在摸索中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人大监督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有了重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被提到党和国家重要议程上来。1988年10月,省委首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法定地位,全省各地人大监督工作日趋活跃。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省人大破除思想束缚,为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切实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这一时期,河南省人大监督工作实践探索比较活跃,监督工作理念进一步拓展。党的十五大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时期,河南省人大监督工作更加注重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和手段,逐步完善监督工作机制,监督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省委召开历史上第6次人大工作会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近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制定向省委请示、报告、报备事项3个清单,编印《每周汇报》,凡是涉及重要监督事项都及时向省委请示报告,确保人大监督工作毫不动摇坚持、贯彻和体现党的领导。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持续增强监督质效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1981年,根据中央确定的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调整河南省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收支的报告》等,并作出相应决议,促进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1992年,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河南省经济再上新台阶情况的汇报,并作出相关决议,号召全省人民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明确的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助推脱贫攻坚不断深入。2015年,听取审议省政府“三山一滩”扶贫开发情况报告,督促有关方面在“精准”上下功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2016年,听取审议全省脱贫攻坚情况报告,并就扶贫资金使用、政策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23个问题,向分管副省长及19个省直部门负责同志问询;2017年,再次听取审议省政府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报告,并作出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推动河南省“1+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实。2019年,检查扶贫开发条例和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实施情况,督促政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生态环保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监督项目,确保监督工作更好地向中心聚焦、往创新拓展、为大局出力。把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三级人大代表视察,听取审议相关专项报告,督促有关方面储备重点项目、核减问题项目、精减评价指标,推动项目建设成为河南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是省委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2023年,在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推动解决管理体制、配套制度、创新氛围等方面的17个问题,使条例确定的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变革性实践、保障性制度及各方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助力省科学院加快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的高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加强监督力度
紧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人大监督的成功经验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农民负担较重,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省人大常委会从1992年开始,连续9年对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1979年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每届省人大常委会都持续回应人民群众保障食品安全的强烈呼声,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开展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监督等,推动全省各级政府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围绕“钱从哪里来、地从何处出、质量怎么保、房子怎么分”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审议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努力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省人大常委会时刻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年听取审议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情况的报告,并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专题询问,询问现场通过电视、网络向全社会直播,从疫情防控、医保政策、医卫健康等11个方面,对省政府及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等8个部门进行问询,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老有所养,是千万个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是牵动发展全局的“大事”。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把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开展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监督,组织代表视察,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
立足实际探索创新
拓展丰富监督形式
70年来,从“54年宪法”明确赋予人大监督职权开始,人大监督形式伴随着人大制度发展和人大工作实践不断丰富拓展。
监督形式从单一逐步走向丰富。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到1979年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这一时期监督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靠听取审议工作报告这种形式。从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始,监督形式逐年增多,开始运用执法检查等形式;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探索出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工作的做法。省九届人大常委会首次成功运用质询这一较为刚性的监督形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把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方式方法作为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抓手,首次听取审议省监察委员会专项工作报告,实现了对省“一府一委两院”监督的全覆盖;首次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推动实现了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报告全覆盖;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推动实现了对企业、金融企业、行政事业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四大类别监督全覆盖;首次对省政府6个部门的审计整改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与时俱进完善监督形式,常态化开展满意度测评,加强上下级人大联动,把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放大监督效应。实行“审议意见+问题清单+落实清单”制度,形成监督闭环,让人大监督更具刚性、更有实效。注重多种监督形式综合运用。早期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形式虽然在不断丰富,但在实际运用上还比较单一,监督力量略显单薄。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始注重不同监督形式的综合运用,1984年,省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关于河南省城市蔬菜工作情况汇报后,又对蔬菜等物资供应情况进行专题视察,收到很好效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开始把执法检查与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开展舆论监督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形势严峻,省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就业工作报告与审议通过《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结合起来,与作出《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决定》结合起来,集中安排三项议题,较好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更加注重多种监督形式的综合运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河南建设方面,在对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制度化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对湿地保护“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连续29年组织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打好监督“组合拳”,助推生态环境治理。注重监督形式内涵的拓展深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入推进,监督形式的内涵也不断拓展深化。比如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在早期往往出现一听了之的现象。随着监督工作不断实践,开始逐步注重监督内涵的拓展,从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始,在听取审议报告后紧跟着作出相关决议,交政府及有关部门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监督力度。同时,每次常委会会议后,都形成书面审议意见交政府处理,并开始要求有关部门反馈。又比如,在早期开展的执法检查中,往往等同于一般的视察活动,实际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不断拓展执法检查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在开展执法检查过程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使有关部门领导懂法、群众知法、执法队伍精通法律,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办事;执法部门进行自查并向常委会汇报;人大进行检查,邀请三级人大代表和有关专家参与,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视察、接受群众举报等多种形式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抓好整改,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件件有交代、有落实,并开展整改“回头看”,持续跟踪问效,执法检查已成为法律监督的一件利器。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保障监督工作行稳致远
70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健全人大监督工作制度机制,持续完善运行程序,人大监督工作实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始注重监督工作制度建设,1984年至1985年先后制定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条例(试行)、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等地方性法规,推进监督工作有章可循。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制定主任会议议事规则,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代表列席例会制度。1989年,制定《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暂行办法》,对监督的目的、原则、范围、内容、主式和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2003年,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制定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办法等,组织开展公民第一次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2021年,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成立监督工作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统筹协调,高效有序推进监督工作开展。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坚持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齐抓并进,完善人大监督制度规范,制定修订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省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规范省人代会、常委会会议制度程序,推动专门委员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监督工作依法有序、务实高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