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记者 金 歆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芦荻随风摇曳,碱蓬炽红如毯,成群结队的候鸟不时驻足觅食。不远处,临近入海口的黄河主航道上,游船穿梭——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提升,带来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这份盛景,有地方立法的功劳。2023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这一条例详细规定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等内容。
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各部门贯彻法规要求,保障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与发展相协同。
近年来,山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服务发展大局,制定修改一批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切实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开展“小切口”立法
前不久,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融链固链对接会在德州举行。
会上,大企业发布需求清单,一些专精特新小企业上台推介自身优势,“有人发榜,有人揭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交流。
“我们公司深耕光伏领域,已布局晶硅截断机、开方机、磨抛一体机等设备和产品。”青岛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次对接会上,其技术与一家集成电路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双方聚焦硅片切割环节,达成合作协议。
2024年1月至10月,山东省累计举办省级专场对接活动25场,促进达成3000余个合作意向,服务近9万家中小企业。
“支持大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2023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对《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创新就是重要新增内容。
近年来,山东在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先后制定修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等,加强新兴领域、新兴业态立法探索。
一手握住石榴,一手拿剪刀,看准石榴果梗,用力一剪。“吧嗒”一声,石榴果稳稳落入手中,再被轻轻放入篮里。
不久前的石榴收获季,山东枣庄市石榴主产区——峄城区冠世榴园内,10万亩石榴陆续成熟,榴香四溢飘山林,果农们喜气洋洋收获忙。
“小石榴成了大产业。”石榴是枣庄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枣庄打造石榴深加工、石榴盆景、石榴文化旅游等产业链。
当地的成熟经验,如今被上升为法规:今年9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枣庄市石榴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对于种质资源保护与种植管理、加工营销与品牌培育、产业融合等都作出规定。
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小快灵”“小切口”立法。近年来,山东省人大指导各设区的市通过地方立法,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一线经验和专业意见成为宝贵立法资源
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厚实的城墙下,碧绿的河水穿墙而过。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台儿庄古城,游客人头攒动。刚走进古城大门,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十分引人注目。院门横梁上挂着一块牌匾——“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台儿庄基层立法联系点古城立法信息采集点”。
“条例应该规定,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应当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走进采集点,一场立法征询会正在进行。当地退休干部李振起,就《山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提出意见。不久后,条例通过,意见被采纳。
“要让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不断创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二处副处长王芦芦说,在山东,有的地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群众办事大厅结合,让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建议能及时反映;有的地方将立法意见征集和社区建议投诉相结合,让群众提意见更便利。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