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晓圆
日前,浙江省海宁市马桥经编园区,海宁人大、法院、司法局联合打造的“安商驿站”——“企业用工风险防范”专场在这里举办。
“安商驿站”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设在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为线下实体,以省人大常委会主推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为抓手,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集成整合县域范围内多方主体、多元维度的法治资源,推动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全链条服务,以“站”为媒,打造县域范围内的为企法治服务综合体,走出了基层协同推进治理的县域特色。
从单一项目到增值化改革的进阶
2023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议进入第三个执行年,海宁人大与法院依托全省“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推进治理模式,创建“安商驿站”助企品牌,目的是解决企业反映的“法律、政策门类繁多,资源分散碎片化,企业遇到具体法律问题难以快速找准部门、找对人、办成事”的问题。“安商驿站”通过对人大代表收集的9000多条民情与法院立案的1.6万余件民商事案件进行大数据碰撞,梳理出近年来海宁中小微企业存在的劳资关系、竞业限制、直播带货、企业担保、加工承揽等高频纠纷,利用代表联络站阵地优势,坚持“法治+数字”,以代表、企业问,法官当场解读,事后跟踪反馈的方式,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法治服务,护航中小微企业。
2024年,紧扣《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安商驿站”被列入海宁市委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值化改革法治版块十大提升项目之一,以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进一步拓展横向集成检察、司法、政府涉企服务各工作部门、工商联、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或商会,纵向联动四级人大和四级法院、检察院,最大化集成法治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以“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核心的“安商驿站”增值化改革。
在2024年12月2日“安商驿站”第四场活动中,“法智联盟”守(手)护宝主要针对社会公众、企业对法治服务的多元需求,集成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多元法治资源,架构多链接、多通道、多叠加集成平台,为“安商驿站”加持数字化能量,守护中小微企业。
“小驿站”里撑起“大场面”
“经常有员工上三天班人就不来了,也联系不上,过几个月又突然出现要求赔偿,有的甚至在几个企业间来回这样搞,我们很被动,如何处理?”
“同一个职工,前后两家雇主单位,如果在交接过程中出现工伤,怎么理清两家单位的责任分担?”
在2024年12月2日的活动现场,参与活动的人大代表和企业负责人争先提问,法官和人社局执法人员一一作出回应。“安商驿站”每次专场都有“四个一”标配集成服务,即:一场庭审,直观了解诉讼案件的庭审过程;一次解读,宣传普及重点法律法规条款;一组案例,以案释法并提出风险点;一套防风险提示,企业就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或法律问题提问,法官现场答复,并适时发布典型案例。海宁人大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承接功能,面对面、网联网、云接云,多元维度为企业答疑解惑。
活动还设定了四条后续途径确保闭环效应:推动企业家代表与法院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各镇、街道代表联络站结合辖区企业需求,进一步形成“法治小集市”“代表督生态”“代表评执法”等法治服务微单元,护航中小微企业;编制推出《企业风险防范及司法保护案例选编》,通过代表联络站辐射周边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线上线下为企业送上实用的防风险教科书;通过海宁人大“民情直通车”进行线上分流交办跟踪;涉及立法的,由海宁市人大法制委会同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汇总上报。
以持续实战提升法治助企实效
“2023年,有家服装设计公司向我们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投诉商铺侵权,我们协助设计公司与商铺达成和解协议,还促成双方达成业务合作。”在2024年9月举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场中,海宁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陈金明介绍说。
“保护、维护、守护,这是‘安商驿站’升级后为企业提供法治服务和保障的更高目标任务,我们希望司法、执法单位和部门一起努力、一起实践,在实战中持续取得助企实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继彪说。
通过提供精准法治服务,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显著提升,纠纷实际化解时间明显缩短,胜诉兑现率持续上升。2024年3月,“安商驿站”引入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涉外审判工作团队)对接代表联络站,人大、政府、法院联合打造创建嘉兴范围内首个最高院“企业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基层联系点,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在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海宁市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在经开区工业社区等外贸企业集聚区域下沉建立“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基层站点,常态化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投资环境、人员出入境便利化、跨境税收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
“安商驿站”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通过发挥代表联络站“接地气”的平台载体作用,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法治协同保障营商环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