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崔璐璐
王神洞村是美丽的畲寨,远山含黛,绿水潺潺,竹海深处畲韵浓,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浙江省平阳县西部山区。浙江省人大代表,王神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兰锡明带领村民共同守护青山绿水,兴文旅促发展,建设充满希望与美好的畲乡,走出了一条“民族共融、文化共兴、村民共富”的新路子。
“从2023年建成‘石榴红’家园以来,村民们越来越喜欢到这里坐坐,和村干部们聊聊天、‘吐吐槽’。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比较多。打造‘石榴红’家园,也是想让村里留守儿童放学后有地方去,为此我们还开设了‘4点半’课程。”兰锡明看着眼前热闹的活动室开心地说,“后来大家都愿意聚过来,有什么事都会在这里说一说,村里的大小决策我们都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民意畅通了,事儿就好办了!”连任两届省人大代表的兰锡明始终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座谈、调研、走访、接待,穿梭在田间地头的他,大事不拒、小事不弃,硬是凭着持久的韧劲儿,带领村民干成了一件件民生工程。
2024年年初,兰锡明带领王神洞村制定了包括房屋外立面改造、全村环境大提升、生态文化村改造提升工程等在内的项目规划,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一轮攻坚行动。经过改造,村里的108间房屋换上“新装”,道路和房屋挑檐也都做了仿古设计,再加上凤凰图腾等畲族文化元素,让这个充满风情的畲乡民族村更具韵味。
保护畲族非遗 传承文化基因
兰锡明是畲族人,也是平阳县畲族婚嫁民俗非遗传承人,人大代表的身份更使他多了一份使命与担当:守护畲族文化根脉、守住畲乡群众心底的眷恋。面对畲族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青黄不接的现象,兰锡明带动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组成婚俗表演队,开展授徒传艺,指导村里年轻人提升畲族婚俗表演水平,努力为文化传承培养接班人。此外,他还充分挖掘省内外的资源和渠道,积极参与策划非遗集市、“二月二”节日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品牌建设,让广大群众全方位感受畲族民俗文化风情。
在兰锡明心中,畲族文化不但要保护,更要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为此,兰锡明提出《关于加大对平阳县少数民族乡镇民族村寨发展与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他讲述了“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议让畲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联结,让畲族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促进村集体增收,更好服务于畲乡以及畲乡群众。
在每年的“三月三”节日活动中,人们唱畲歌、跳竹竿舞、吃百家宴、捣糍粑、举行畲族婚嫁仪式……在这难得的欢聚一堂时刻,兰锡明呼吁在外经商、务工的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更希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重新认识和学习畲族文化,将畲族文化传承下去。
借力旅游“东风” 探索共富之路
村子美起来了,畲族文化传下来了,王神洞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村,助力畲乡振兴发展。”作为畲族村寨的带头人,兰锡明结合畲族文化与特色,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产业。他组建畲乡旅游产品公司,对青街的土特产、畲族服饰、畲族传统饮食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兴两地业,富两县民。”在浙江省十四届人代会期间,兰锡明紧盯“通路”问题,先后提出《关于建设温州市西部休闲产业带(平阳青街畲族乡至苍南县莒溪镇)公路的建议》《关于加快实施温州市西部乡村共同富裕示范路建设的建议》等,建议在平阳青街畲乡至苍南县莒溪镇开通隧道、建设公路,通车时长不但能从45分钟缩减至10分钟,连接附近的民族村,加强各个民族村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解决以往大巴车走盘山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安全问题,这些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办理。
不光要修路,还要有特色支柱产业。面对民族乡村产业单一、村集体收入渠道不多或不畅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兰锡明提出《关于设立民族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建议》等,希望能结合民族风情特色,以传统农业产业为主导,以观光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为新增长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增强民族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