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全国107个县市区上榜,长治市沁源县榜上有名。
荣获“最美县域”称号,是对沁源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的高度认可。近年来,沁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县域发展放在全省、全市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将县城和农村作为有机整体,抓住制约沁源发展的主要矛盾,坚定“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方略,深入推进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的产业体系、以黄河中上游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统领的生态保护体系、以“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2024年,沁源县全年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8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9.7亿元,荣登“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榜单。
产业美,发展方式更加绿色
近年来,沁源县持续在产业美上下功夫,特优农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上探下延、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省首届草莓产业技术交流暨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沁源县召开,有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耦合;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在沁源县试验推广的“长杂谷”品种高产高抗;林麝产业联村带户,促进乡村振兴;香菇产业抱团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苦参深加工产业链,蹚出道地中药材新路径;全力抗旱保苗2.6万亩,粮食总产量7500万公斤;村集体经济30万元以上119个村,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
全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沁新集团特种焦产品再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氧化焦煤高效浮选药剂研发与应用》项目创新驱动、减碳增效,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专业镇获评“市级专业镇”;通洲集团“煤焦油渣热解处理、干熄焦产废气回收利用、合成氨生产尾气处理装置”三项专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
沁源县持续创建“山西省近零碳排放示范县”,编制完成整县域绿氢产业规划,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平硐施工、常源加氢综合能源岛主体完工,谋划实施120兆瓦光伏发电制绿氢项目,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示范建设未来可期。
生态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绿色,是沁源最亮的名片。沁源县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围绕全领域全流域治理生态、拓展生态康养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相关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沁河干流防洪能力,治理河道22.5公里;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整治支流88.9公里;开展国土绿化0.4万亩,提升生态修复和防洪减灾能力。建成乔龙沟河气盾坝、覆盖沁河支流的5个监测(溯源)站,以及开发区3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3个国省控断面保持Ⅱ类水质,县城空气优良天数311天,再次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沁源国家全域旅游县域总体规划通过省级初审验收,推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9条,宝灵山风景区喜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把人口集聚后腾退出的土地、房屋、林地等发展要素“化零为整”,引入市场机制,集中发展康养旅游、庄园经济、特色产业,沁源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健康中国·深呼吸康养旅游强县”。打造丹雀小镇、蒲公英小镇、池上·宿集等特色乡村,推进赤石桥乡堡子上、灵空山镇北达占两个特色民宿示范点建设,吸引城市人来沁源体验原生态、休闲享清凉。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华北豹种群课题研究,“华北豹在沁源保护区外的保护之路”在央视新闻报道。生态文明实践展示馆面向社会开放,太行干部学院学员、“沿沁五市”政协委员、京长合作干部等来这里交流学习。
善治美,改革动能更加强劲
沁源县持续探索县域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全县民主法治不断健全、试点改革蹄疾步稳、民生改革全面深化。
县人大常委会强化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围绕传统产业减碳增效、农业产业特优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提质、生态环境全域保护开展专项调研、执法检查17次,更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县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沿沁五市政协深化合作,助推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协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在沁源县召开,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在长治市率先成立,建立“政协+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形成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协商成果转化机制。
沁源县积极承接国家、省、市改革任务,推进工信部“煤下铝试点”改革,汾西正新集团、长沁新兴煤业公司迈出关键一步,与省自然资源厅签订采矿权出让合同。推进省级“集体林经营管理制度试点县”改革,探出法中乡野生连翘加工“多方得益”等林下经营模式。推进市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搭建综合化交易平台,率先在全市完成3大类19小类202.21亿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正在从概念向实操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沁源县国有企业党组织议事制度》《沁源县县属国有企业重大项目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等,健全县属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
全县实施阶梯水价改革,为县城居民安装智能水表5800余块,规范供水、收费、稽查、维修机制,沁源县代表山西省,顺利完成水利部2024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实施县城公共停车场收费管理改革,公共资源实现全民共享。实施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检查结果“全省互认”。实施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运营改革,实现国省干道、县级公路管护全覆盖。
全县对外合作持续推进,与顺义区对口合作,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培育、通用航空低空产业建设,医护人员、教师校长跟班培训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全县个体工商户设立、失业登记、不动产抵押登记等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
生活美,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近年来,沁源县以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成功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城乡生活环境改善,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为全县人民营造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全县以城镇强功能,从“面上”向“里子”延伸。县城红星塔片区棚户区改造的37栋楼靓丽宜居,红星幼儿园、定兴家园小区幼儿园具备使用条件,居民安居乐业;人防疏散综合基地项目即将竣工,织牢人民防空“安全网”;东西向6条街巷和城北、北元2个城中村背街小巷,实现雨污分流、管线入地、水暖入户、地面整洁;供热面积新增16.8万平方米,“一轴两翼”主框架更加凸显,县城更加绿色、宜居;郭道县域副中心老旧街道拆迁腾退,移民搬迁开启幸福生活;县域医共体王陶中心卫生院、王陶区域中心消防站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筑巢引凤”添动力。沁源“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能级和品质“双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双促进”。
全县以乡村夯基础,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惠及26个行政村1.3万人,北部集中供热工程热源首站开工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兴居至五龙川至北山建成通车,“四好农村路”池口至岭上主体完工、官军至菩提寺铺设水稳。改造户厕1250座,污水收集治理59个村,闫寨、长征、朱鹤沟三个“精品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全县以社区优服务,从“被动”向“主动”传递。齐泉街社区道路改造硬化路面1万多平方米,县城小区安装电梯智能阻止系统254部,新建充电桩3149个,新接入天然气6085户。
人文美,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近年来,沁源县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精神文明互促共鉴、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全县加强区域文化联系、文明交流,大地流彩·山西省乡村篮球(村BA)大赛、长治市“五大品牌·县区行”采风活动、“翰墨谷远香·书画英雄城”七县(区)书画联展成功举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改造提升县图书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通“文明沁源随手拍”微信公众号,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美好沁源。
沁源县推进实施太岳一地委旧址、决死一纵队25团、38团团部旧址展陈项目,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做好“沁源秧歌”“沁源剪纸”等非遗保护传承,激发文化创新动能;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核心和龙头,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整合提升岳北烈士陵园、沁源围困战纪念馆、马森沁源围困战指挥部、周西岭战斗遗址、下兴居村38团参谋部、郭道镇三线文化纪念馆等资源,辐射带动北部刘少奇路居地、茶房沿战斗遗址。
全县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沁源特色的乡村品牌。开发“土”“特”资源,挖掘本地产品价值,打造“沁之源品”区域公用品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深化移风易俗引导,营造昂扬向上的乡村氛围。
环境美,城乡融合更加协调
近年来,沁源县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可感可及、社会保障温暖人心。黎霍高速沁源至古县段具备通车条件,黎霍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将在灵空山镇建设隧道智慧化管理中心;平安高速加紧推进前期准备,屯留张店经沁源至古县一级路完成可研编制;南北向货运专线主干道,一期新程线谭家岭隧道年内贯通,二期段家庄至程壁段改造开工建设,“两纵两横”交通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交口至安泽地方铁路,一期正中集运站完成可研编制,二期完成沁源段土地预审。倪庄水库项目即将开工,沁源北220千伏变电站有序推进,打通“一城两中心”与9个区域服务中心要素循环畅通“堵点”。
教育方面,全县抓实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鲜明树立“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和平庸不一样”导向,引进高中高学历学科教师6名,招聘特岗教师30名。2024年,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462人,高考成绩全市县区第二。
医疗卫生方面,全县推进县医院“千县工程”,沁新集团、黄土坡集团、康伟集团等10家煤焦企业,捐赠价值约1.6亿元先进医疗设备;柔性引才19名,拓展重点科室“双主任”制,最好的基础设施、最好的护理、最好的全科大夫“三最”目标基本实现;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引进全国知名中医冯五金等“候鸟式”坐诊;邀请健康管理专家周生来为全县干部作专题讲座,郭道县域副中心通过省卫健委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验收。
就业方面,沁源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085人,“零工市场”架起群众就业“连心桥”。
社会保障方面,实行村(社区)就业社保服务“就近能办、多点可办”,低保、特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老年助餐幸福工程、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消除“一老一小”后顾之忧。此外,全县还做好保供稳价、保暖过冬、帮扶慰问、安全维稳等工作,兜牢民生底线。
征程万里阔,奋进正当时。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划之年。新的一年,沁源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干字当头、久久为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沁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