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鼓与呼”

——记四川省人大代表唐小强

■ 本报通讯员 邓超伍 孙 林

满头的银发、单薄的身形、频繁的电话,是他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他就是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唐小强。

唐小强常说:“为民履职无小事,要努力当好群众的代言人、贴心人。”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牢记代表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积极解决群众关切,全心为民履职尽责,用满头银发换来一方百姓健康,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鼓与呼”。

医疗改革的“助推者”

“仪陇县城偏于县域西南一角,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公立医院,目前存在医疗资源分散、整体医疗水平不高,老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作为来自医疗行业的人大代表,唐小强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成了他履职关注的“头等大事”。

2020年以来,四川省仪陇县先后被确定为省、市两级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唐小强紧抓这一契机,开始着力摸清全县医疗机构实际情况。他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认真谋划县域医改方案,并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汇报。艰苦的努力让他又平添了不少白发。

经过精心走访调研,唐小强提出减少医疗机构内耗、加快建设总医院等30余件有针对性、实操性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2021年,仪陇县将县城总医院建设作为医疗资源优化提升行动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双十”工程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规划。仪陇县人大常委会对医疗资源优化提升行动作出相关决定,仪陇医疗改革进入“快车道”。

“在唐小强的推动下,我们统筹整合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总医院。基本形成‘一院五区、一核两极多点’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仪陇县总医院院长彭建说。

2024年3月29日,仪陇县总医院正式挂牌,标志着全县卫生健康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有力解决县域医疗资源碎片化、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群众得到了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唐小强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2024年12月,仪陇县《“一个总医院”模式勇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路》在全国2000多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4年度县域改革案例”。虽然白发越来越多,但是唐小强感到非常欣慰。仪陇县医疗改革的推动,不但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成效,还形成了便民高效的基层医疗体系。

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现在看病非常方便了,我们在偏远乡镇也能享受到县医院的专家服务,不用再跑那么远了。”在仪陇县立山中心卫生院就医的患者刘菊华说。

“乡村医疗设施设备缺乏、骨干力量不足、服务能力薄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现实的需求。”唐小强说。他经过调研发现,全县37个乡镇(街道)近一半距离县城有1小时以上车程,到县城医院路程较远,一些疾病在乡镇卫生院难以有效治疗,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乡村群众就近就医需求矛盾突出。如何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成了唐小强考虑的重点。

“患者的就医体验,特别是乡村群众的就医感受,是评价医改成效的重要标尺。”唐小强表示。他跑遍了全县乡镇医疗机构,深入286个村(社区),与乡村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收集他们对总医院组建后的评价感受和意见建议。围绕乡村群众的心声和期盼,他把筑实兜牢乡村健康网底作为县总医院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在他推动下,仪陇县为39家乡镇卫生院添置CT、DR、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抽派176名专技人员组建11个服务团队下沉到37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创新推出“健康存折”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推动建成全县远程智慧医疗平台,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与县乡医疗机构结果互认、信息共享,群众就医负担大幅减轻,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群众满意是医改工作的目标,也是代表工作的评价。”唐小强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将继续把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贯穿于日常履职中,努力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