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文化,卖好绿色产品。”
——这是“爱家优选”直播间的主标语,也是创始人肖瀚的初心写照。
在“十四五”规划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务院《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与“减少流通环节成本,释放消费潜力”,消费升级与民生服务需求成为时代命题。
在政策与民生的交汇点上,“爱家优选”作为一家拥有数千家社区门店的社群直播平台,其以“厂货直供—红色赋能—社区服务”为核心,串联城乡消费链条,将直播间搬进革命老区、偏远乡村和城市社区,探索出一条“降成本、促消费、惠民生”的新路径。这家企业的实践,既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微观缩影,更是民营经济响应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求的生动注脚。
模式创新:社群直播的民生价值探索 数字经济赋能“最后一公里”
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消费成本”的政策指引下,在直播电商行业“流量内卷”的当下,“爱家优选”通过厂货直采、社区化服务、红色文化赋能的三重创新,跳出传统公域直播的流量争夺,重构了“人、货、场”深度融合的社区化生态,以“信任经济”为核心, 探索出一条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径。
“人”的链接:红色基因与精神纽带
“爱家优选”创始人肖瀚,作为“中国特产星光行动明星扶贫馆”项目前总监、联合国“慈善大使”,其爷爷为抗美援朝老兵,家族精神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深刻影响她的价值观。她也将红色文化融入商业实践,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有她奔走的身影,在持续开展的助残助学行动中可见她坚持的足迹,147本捐赠证书,见证了这条延续18年的慈善长路。
“扶贫不是单向给予,而是赓续精神血脉,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构筑造血式发展纽带的实践”。她将这份情怀融入到商业实践,深入大凉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帮助农户对接电商渠道。每月设立“红色文化日”,除了捐款、捐物之外,还会邀请革命后代讲述红色故事,分享老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例如邀请《朱德的扁担》故事讲述者朱良才之子朱新春等革命后代走进直播间,用“红歌串联带货”“革命故事+产品溯源直播”等创新形式,让井冈山红米、沂蒙山区蜂蜜等深山老区的产品焕发新活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提升。
“货”的升级:严选体系与消费普惠
红色文化赋能:从“历史符号”到“消费符号”
红色革命地特产不仅是地域农业的瑰宝,更是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些产品往往与革命历史紧密相连,承载着艰苦奋斗、军民一心的红色记忆。
“爱家优选”深度挖掘红色根据地产品的文化内涵,将革命历史与产品价值深度融合,通过溯源直播、文化故事,让红色根据地产品超越单纯的商品属性,升华为“可触摸的精神传承”,推动10余个革命老区特色产品“出山进城”。平台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袋粮食,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革命记忆。让土特产走出“深闺”,在历史文脉中寻根,在现代产业中塑形,既反哺老区产业发展,又通过消费行为传递红色精神,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井冈山红米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食粮”,更是乡村振兴的现代符号。在革命斗争时期,“红米饭,南瓜汤”是红军将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爱家优选”通过对接当地标准化种植基地,让这一红色符号焕发新生。直播售卖时消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农产品的同时,还能通过主播娓娓道来的讲解,了解红米背后的革命故事,使每一粒红米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播载体。
延安小米承载着大生产运动的集体记忆。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军民协作精神支撑着革命事业前行。“爱家优选”与延安当地合作社合作,消费者可通过直播间经历一场延安研学之旅,在品味中重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在“讲好红色文化,卖好绿色产品”的核心理念下,“爱家优选”始终肩负双重使命:既以红色基因激活革命老区的产业潜能,亦以市场机制助力被时代浪潮淹没的优质国货重焕生机。平台通过文化赋能与供应链革新,构建起“红色底蕴+品质匠心”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历史温度与现代价值的消费选择。
老国货振兴:让“酒香飘出深巷”
平台坚守“只卖国货”的初心,以严选标准重塑国货价值。从革命老区的“一罐蜂蜜”“一袋红米”,到民族品牌的“一块肥皂”“一瓶羊奶”,每件商品都承载着文化根脉与匠心品质。面对部分优质国货因渠道滞后、品牌老化而陷入“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困境,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破局。
首先,自有的专业选品团队精准溯源,深入县域、走访工厂,挖掘被外资品牌挤压的“隐形冠军”,从非遗技艺到现代智造,从匠心老字号到创新实验室,筛选出品质过硬却缺乏曝光的本土好物。接下来,通过直播场景品牌重塑的沉浸式讲述,深化老国货的品牌文化,将产品价值从“功能实用”拓展至“情感共鸣”。最后,依托全国门店网络与平台流量池激活渠道,为缺乏营销能力的优质企业搭建“直达消费者”的桥梁,减少中间环节损耗,让利生产端与消费端,形成老国货优质优价的正向市场反馈。
孕育了众多名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陕西富平县,地处渭北平原,素有“中国奶山羊之乡”美誉。“爱家优选”与当地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破解羊奶“出村易变质”的行业难题,既保障了农户收购价的合理增长,又让城市家庭喝到“平价优质奶”。
在吉林省柳河县,一场政企合作的探索更具示范意义。当地政府联合平台打造供应链标杆,整合东三省人参、甜玉米、冰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爱家优选”的全国渠道网络,将“黑土地好物”送入百万家庭,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品控。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惠及千余农户,又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成为东北振兴的“毛细血管工程”。
通过“爱家优选”对红色根据地特色农产的深度挖掘与标准化整合,当地合作社与农户迎来增收新机遇。平台以“直采直销”模式打通产销链路,减少传统经销层级,部分家庭牧场通过合作社联营模式,年收益增幅均超以往平均水平。消费者端同步受益于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成本压缩。调研数据显示,家庭年均生活成本因平台服务显著降低,高性价比的红色特产与国货复购率持续上涨。
这种“市场机制激活乡村资源”与“红色文化赋能产品溢价”的双轮驱动,既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消费者的“菜篮子”优起来,更让革命老区的“产业名片”亮起来。以市场机制激活乡村资源,用红色产地文化提升产品价值,这种“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场”的延伸:以社区服务筑牢信任纽带
社区门店的“枢纽功能”则是另一创新亮点。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政策要求,“爱家优选”的社区门店将宏观战略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暖实践。全国数千家门店不仅是商品流转的节点,更以两公里服务半径织就民生网络,成为千家万户门前“有温度的服务基站”。这里没有冰冷的货架与机械的流程,有的是邻里间的笑脸相迎、困境中的伸手相助,以及数字化时代弥足珍贵的人情温度。
“退”与“修”:家门口的安心承诺
全国门店推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不仅是标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契约。只要在换货期内,无论任何原因,都可随心退换,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让用户复购率持续提升。同时,超五成门店提供免费便民维修服务。顺路帮邻居修个电子产品、换个灯泡已成为习惯。平台数据显示,单店年均解决居民生活问题上百件。
“教”与“学”:跨越数字鸿沟的耐心
店员化身“数字辅导员”,从基础操作到安全防诈,手把手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技术壁垒,让智能手机从“陌生工具”变为“生活助手”。累计帮助近千名老人掌握基础数字技能,老年人熟练操作手机后的喜悦,已成为成百上千个社区的缩影。
“急”与“需”:极端时刻的社区担当
与此同时,门店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网络,成为应急保供、邻里互助、公益服务的社区枢纽—东北暴雪天的“暖冬驿站”,四川三伏天的“凉爽小栈”。从极端天气的临时庇护到突发事件的物资调配,这些“超商业范畴”的举措,成为基层应急治理的重要补充。
“聚”与“乐”:重构社区精神家园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社区关系的重塑。社区门店通过举办不同活动,门店悄然唤醒现代城市中渐行渐远的邻里温情。居民在这里不仅完成交易,更收获归属感。社区不仅获得服务,更凝聚向心力。这种“商业空间”向“精神家园”的转化,正是党的二十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的生动诠释。或许这也正是其口碑持续提升的底层逻辑——在数字经济与实体服务的深度融合中,让政策文件里的“便民惠民”四字,化作千家万户门前的灯火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