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高等教育领域,深刻改变着教育的面貌。产学研结合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女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在读博士丁梦认为,中国职业教育要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研、思维创新的重要手段,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路径,深入理解与掌握人工智能,为全面开启人工智能助推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 篇 数智化催生职业教育变革
众所周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智能化,结合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让人类更加“聪明”。丁梦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丁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起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习惯,借助人工智能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课程内容,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即时反馈和针对性指导,如同专属学习助手。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
丁梦指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帮助科研人员从复杂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新的规律和趋势。比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助力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加速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进程;在课题领域,能辅助科研人员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提高效率,拓宽视野,为甄选课题注入全新活力。
中 篇
绿色化推进教育职能转变
当我们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在付诸行动之前,需要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层次互动加深了解。丁梦认为,要明白以绿色化推进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性。
丁梦表示,首先是转理念。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要寻求在方法论和工具手段方面的突破和提供新的跨越。大学生最重要的观念转变是将人工智能算法从学习者向独立思考者和创造者进行转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是转生态。人工智能生态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数据、算法、安全、法律、规范等多个方面,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确保人工智能生态链技术如何“向上向善”发展,继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是转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二元结构——教师与学生转变为三元结构——教师、机器与学生。此举这将改变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方式,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四是转质效。众所周知,当前推行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策略让高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使高校能够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培养出的高质量人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而人工智能却能将这种新业态互动式合作模式推向一个全新高位,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发展,进而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丁梦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高等职业教育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下 篇
融合化推动职业教育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丁梦认为,我们要不断激励社会各界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稳步提升,逐步形成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丁梦表示,要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方案。加强沟通协调,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深度合作。鼓励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
丁梦指出,要畅通人才流动,组建创新团队。改革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评价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允许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企业人才到高校讲学或参与科研项目。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汇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
丁梦强调,要优化技转服务,成果转化要加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技术转移机构应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了解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精准的技术对接和转移服务。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数据库,对技术成果进行分类管理和推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保障合作各方的知识产权权益。政府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
结 语
当前,人工智能助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机遇。全国各类职业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赋能社会,积极推进数智时代的教育革新,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面向未来,丁梦信心满满地表示,希望全国广大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和教师生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汇聚国内外智能教育研究与实践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主动应变求变与探索创新,以严肃的态度用好“人工智能+”,努力应对职业教育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变革,积极构建智能教育行业新生态,培育发展教育事业新质生产力,为高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智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