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兴发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礼义文明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好家风好家教的深厚根基。在新时代,深入探寻如何以中华礼义文明为依托,构建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乃至社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建设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传承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是小的国,国容千万家,家国是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修齐治平,在家尽责尽孝,为国尽职尽忠是相辅相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家庭不仅是身体栖息的港湾,更是心灵的寄托与归宿,良好的家风,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家庭成员的心灵,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和谐,进而推动社会的安宁稳定。而不良的家风,如同一颗毒瘤,会给子孙后代甚至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古老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始终是人们生活的依托,是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文明传承的关键载体。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能够激发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家庭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对历史的铭记,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使得民德归厚。一个家庭崇尚仁爱,整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庭懂得谦让,国家也会充满和谐氛围。中华礼义文明作为好家风好家教的基石,能够凝聚民族力量,筑牢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人人都秉持礼义,良好的民风、国风便会自然形成,中华民族也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引领世界新风尚。
“礼” 在构建家风家教中的核心地位与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美誉。两千多年前,汉代学者就宣称:中国者,礼义之邦也。
“礼”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和思想标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特色。“礼”和“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发源。从古至今,所有的经史子集都是中华传统礼规文化、礼义文明思想的外延,“礼” 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
《易经・序卦》中阐述了 “礼” 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 是中华文明产生的根源。它不仅规范了社会秩序,还引导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
《礼记·曲礼》中详细阐述了“礼”在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由此可见,礼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
《荀子・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不成,家无礼则不兴,国无礼则不宁,天下无礼则乱。
礼于心则心安,礼于身则身健,礼于家则家和,礼于国则国泰,礼于天下则兴平。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移。莫道世事难如意,人间正道是“礼规”。
礼是人们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准则,也是构建良好家风家教的核心要素。
周公“制礼作乐”为中华民族的好家风好家教奠定坚实基础
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为中华民族的好家风好家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总结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决定人的命运和政权兴亡的原因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提升。《左传·文公十八年》阐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周公制礼可以观察道德,用道德处理各种事务)。
周公吸收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了社会秩序健康、稳固、永续和谐发展,始鉴殷商、远桀纣,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尊礼重德,以天为则,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制礼作乐。
以宗族祠堂家庙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开始在周天下成建制普及开来,上至天子王侯公卿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无不把它看作比生命都重要的终极精神家园归宿。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周礼的完善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根基一直影响到今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周公“制礼作乐”,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致广大而至精微,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国家典章制度并普及到社会最小单元。奠定了中华文明之基石,奏响中华礼义教化之乐章。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义规范,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核心思想架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伟大功绩和深远意义。
中华礼义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世历三古,人更三圣。
孔子是继周公后传承发展中华古代礼义文明的又一个重要人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教化。他心中的周公是最崇高的偶像,其一生虽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孔子认为,周公推行周礼之时,天下太平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道德沦丧,臣弑君,子弑父,大逆不道;见利忘义,背死忘生,民不聊生,正是因为周礼不兴、礼崩乐坏。他坚信唯有恢复周礼,才能休止动乱,使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孔子家语・困誓》中记载,子曰: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中庸》中也提到:“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这些都表明了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和传承的决心。
为了学习了解、再现周礼的兴盛,问礼老聃,观礼于周,访乐苌弘,发出由衷的感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梦周公,兴礼乐,运大同,齐之以礼。通过教化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贤,将礼义文明传承和发扬。周游列国历尽人间沧桑,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成为人类文明的引领者。
孔子强调 ,“礼” 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真正敬重他人,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这种礼的精神对于构建良好的家风家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孝”是礼的具体落实与家风家教的核心内涵
孝是礼的具体落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好家风好家教的核心内涵。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和尊敬,更是一种位序和伦常大道,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容更改,不容背弃的人生原则。这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形成以及文化底蕴增强的源泉,是古老中华文明永续发展与时俱进创造辉煌的摇篮。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心,才能推己及人,关爱他人,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诸德之本,诸事不顺因不孝,行有不德反求诸己。
《孔子家语・五刑解》: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存亡)之无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服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荀子・礼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
丧祭之礼是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存亡之道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仪式,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进而促进孝道的传承。
在新时代移风易俗传承与创新中华礼义文明,构建优良家风家教
不破不立,革故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我完善、迭代更新的基因属性,蕴含着对接现代人文精神的独特品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侵扰,每次都依靠自身强大的文化自省力、文化包容力和文化创新力,成功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只有在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超越自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年画是文明的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龙头项目,源于远古时期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影响,是“桃符”“门画”的滥觞。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被称为“挂在墙上的电视机、看图识字明理的大众读物”,它不仅点缀着中国人五彩缤纷的年节,装饰美化高雅的家居环境,还担负着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等重要职能。其丰富的内容彰显出农耕文明“大百科全书”式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其蕴含厚重的民族学、民俗学、人文学、伦理学及美学艺术价值,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德宝轩书画艺苑以“玉麟轩”系列木版年画为载体,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荣获多项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奖项。
现代家祠与祖龛:传承礼义文明,构建精神家园
祖龛是礼之重器。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现代家祠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功能的遗存和演变,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通过现代家祠,重新认识人与天地自然共生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通过礼规文化让我们重新认识天地自然的秩序,从而实现和谐愿景和理想。
《礼记・祭统》: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 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礼的教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明在构建好家风好家教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培养家庭成员的礼义观念和道德素养,让良好的家风家教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礼的教化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是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无形的看不见的萌芽状态。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化。
德宝轩书画艺苑守护传承中华文明
河北省正定县德宝轩书画艺苑因中华文明的复兴而诞生;因承载着和谐基因的以人为本中国特色长效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机制的传播而发展;因搭起了沟通“物质与非物质·全世界大团圆”的桥梁而辉煌。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伸出的深厚内涵——中华传统礼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加油站”。
德宝轩书画艺苑的宗旨是传文明之根,承文化之魂;弘民族之志,扬大国威仪。多年来,德宝轩书画艺苑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用木板年画为载体,使得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工具更加完善,促进民族精神家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