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高原答卷 时代回响

——记西藏三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唐古拉山麓,西藏三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专业”为笔、以“初心”为墨,在祖国边疆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工笔画。他们的实践印证:当科技创新遇见赤子情怀,雪域高原也能绽放江南春色——这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一曲献给新时代西藏建设的深情赞歌。他们用600余个项目、4800个日夜的坚守,在“世界屋脊”刻下新时代的工程丰碑。他们的实践昭示:当科技创新深植为民初心,当工程设计承载家国使命,雪域高原的每寸土地,都能迸发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

扎根高原 以匠心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西藏三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诞生于2018年,如一朵格桑花绽放在雪域之巅。公司扎根拉萨,以“小团队撬动大民生”的信念,凝聚了一支由32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高原铁军”,其中藏族工程师占比超60%,成为西藏本土工程设计的标杆力量。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从水利枢纽到生态牧场,从田间地头到牧民帐篷,公司团队用脚步丈量西藏72万平方公里土地,累计完成600余项民生工程设计,让“缺氧不缺精神”的誓言化为潺潺流水、青青牧场。法定代表人班久次仁常说:“我们的图纸上,每一笔都连着牧民的笑脸。”

科技赋能 激活高原发展新动能

在“亚洲水塔”西藏,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公司深耕高寒高海拔水利工程,多次获得业主的肯定。其中在拉萨南北山造林项目,积极提供水利技术支持,为区域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中,三农团队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使得每亩耕地的产出能力提升至1000元以上,进而实现产量增加3000元左右的目标。

同时公司还参与了多项农林资源开发项目,旨在为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这些项目包括农业设施和灌溉系统的设计,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率。西藏三农团队已圆满完成自治区奶牛养殖规划和高标准农田规划,同时编制了《西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及《牦牛养殖规划》,为西藏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2018年以来,西藏三农在水利设计、农林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西藏的农业生产力和基础设施水平,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现在西藏三农团队,在积极推进边境小康产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力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深入基层 民心工程铸就边疆丰碑

在西藏的岗巴镇扎定村,有一条渗漏严重的土渠曾让300亩耕地“望天收”。田间渠道不完善,渗漏严重,引水保证率低,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公司设计团队顶风冒雪驻扎现场,将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3提升至0.6,年增效益135万元,同时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环境质量。村民们指着碧波荡漾的水塘说:“这水不仅浇了地,更暖了他们的心!”

同样在日喀则绒山羊养殖基地,西藏三农也量身定制了一套合作社设计方案,合作社建设之前,当地老百姓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比较分散。合作社建成后,养殖技术和产业链得到优化,分散养殖升级为规模化产业链,牧民人均年收入增长显著,地方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携手精英 共筑西藏边疆繁荣新篇章

在未来,董事长班久次仁提到:“我们将携手多元民族的技术精英,循西藏绵延4000公里的边陲线,深挖边境地带资源潜力,融合其独特人文风貌,依托219国道这一重要交通干线,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精心打造一系列具有鲜明西藏特色且军民深度融合的产业项目,实现边疆地区民众在家门口即可获得就业机会的目标,进而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更好地履行守边固边的神圣职责。”

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但为民服务的初心浓度却是100%。西藏三农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既是设计师,更是“边疆诗人”——他们用测绘仪在冻土上写下诗行,让水渠成为滋润万物的韵脚;用生态修复技术为荒漠赋格,让草场化作绿色乐章;用工程设计的力量托举民生,让西藏的未来更加美好!

(孙广利)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