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各地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他(她)们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心,履职工作脚踏实地,提交了关乎行业进步、产业发展、国家富强的务实建议,把群众所思所盼写入建议、带上大会,切实履行神圣使命、践行代表职责。
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我是辽宁省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颖。作为一名自幼在农村长大、毕业后又回村工作的农村孩子,我从小便深知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农民耕作的艰辛,也深刻懂得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
通过在村任职期间的大量走访和多次外出调研,我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集中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如何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农民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今年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就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提出,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为此,我希望国家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广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创新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如何给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我有三方面的看法:首先要推动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助力农民精选优质品种,并在种植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其次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后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到乡村拓展新业态,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人才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本报记者 李艳龙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梁代华:
推动产业化科研投入市场化
我是黑龙江谷实生物集团研究院院长梁代华。作为农牧企业技术代表,强化创新引领、助力畜牧业科技“突围”,是我从事饲料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每当听到、想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我都会抽出时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静心整理资料,提出论据充分的意见建议。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30多年来,我主持研发课题40余项,其中20余项结题项目均进行了成果转化,并投入产品生产中。从“最初一公里”走完“最后一公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的成熟产品意义重大。但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每年的科研立项多、研发经费投入大,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际成果产出少。因此,2024年6月,我围绕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与产业落地成果不匹配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
在调研中我发现,高校、科研院所横向课题经费占比不足25%,科研人员更青睐纵向课题导致研发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的成果转化案例显示,76%的专利从未进入生产环节,造成“实验室到档案室”的“创新断崖”。 83%的企业认为高校研发成果工业化成熟度不足,在科研机构评价体系中,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论文指标权重远超成果转化指标。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难题的关键环节。为让科研经费发挥出更大效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关于产业化科研投入市场化的建议》,打破科研机构“温室供养”模式,建立市场主导研发体系、“不转化即淘汰”的生存法则,将企业真实需求嵌入研发全流程,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我认为国家财政资金应区分模式投入科研经费,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严格验收标准,做好项目认定工作和备案登记。要重构科研机构生存模式,实行“断奶转型”机制,将科研机构财政拨款比例从现行60%降至10%,差额部分通过成果转化收益补足。同时,要推行“研发驾照”制度,建立科研人员“产业服务档案”,若科研团队连续3年无成果转化记录,可暂停其纵向课题申报资格。此外,要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平台,落实成果转化激励举措,反哺科研基金,形成“科研—产业—基金—科研”闭环,加大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大产业化科研投入市场化有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件建议能够助力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前端供给质量,推动企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贺 佳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马长翟:
加强资源回收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路径
我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卫生队清扫一股大班长马长翟。从农村走进城市,我从事环卫工作整整17年。2023年,我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心里就一直想着怎样才能从自己熟悉的工作入手,多为群众发声,多提好的代表建议。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在环卫一线工作了1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身边的环卫群体。在上海、廊坊、雄安等地调研的时候,我也会关注环卫事业的发展,特意去一线走访,与工友们坐一坐、聊一聊,听听他们对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卫工作的想法、建议。
通过和工友们的交谈以及调研,我发现一线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而且很多人年龄偏大,有的地方工资待遇低。为此,我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的建议,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应的工资增长机制,保证环卫工人的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让每一位环卫工人归属感更强。针对我的建议,住建部给予了回复。
在平时工作中,我经常看到被扔掉的快递箱,感觉非常浪费。一年来,就这一问题,我多方走访调研,水果摊主、杂货店老板还有环卫同事,都是我走访调研的对象。为了收集问题、了解民意,我多次跟工友、外来务工人员、沿街商户等沟通交流,把群众想法和疑惑不断充实到自己的建议中。
这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我提出了加强快递包装盒等资源回收方面的建议。希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快递包装回收政策,快递公司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包装”,居民也要养成良好的回收习惯。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将这些放错位的“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守护咱们美好的城市。
作为一名扎根在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将主动深入群众,多听取老百姓的声音,把他们的心声收集上来,带到全国人代会。同时我也会把大会的好声音传递下去,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本报记者 尹 倩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
打造AI时代更多创业平台
随着AI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整个产业的效率势必会快速提升,我们应用人工智能进行产业创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在产品设计环节,我们能把消费者转变成采消者,并通过人工智能强化个性化定制;在生产制造环节,除了过去的黑灯工厂,追求高效率之外,我们会更注重高精度,为用户生产特定产品;在用户体验环节,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造用户更好的体验,甚至为用户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我始终认为,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不代表有了人工智能,人就没有价值了。AI的创新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岗位需求,整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每个人发展的新机会。
我坚信,未来所有的行业一定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选择与机器合作,而不是和它对抗,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水平甚至决定了我们的生产水平。不夸张地说,会用AI的人一定会淘汰不会用AI的人,企业要么与AI同进化,要么被AI边缘化。
AI时代,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建议,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全面拥抱AI,用智能化助力制造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用智能解放一部分人力的同时,也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让员工去提升自我,做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在海尔,我们推出创客制,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创造价值的创客可以获得三类收益:劳动所得,即按劳动成果分配,体现高单高酬;超利分成,即按创造的超值进行分享,创造的超值越大,分享就越多;资本利得,即按股权增值进行分享,股权增值空间越大,收益就越大。这充分彰显了海尔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力鼓励员工创新所取得的卓越成果。
(本报记者 李艳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