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
近日,一名13岁未成年人在网上对一名孕妇“开盒”的事件,让网络暴力和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事件的起因系一网友留言评论某韩国明星的行程,随后便遭到其粉丝群体的攻击和谩骂,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对该网友“开盒挂人”,公开曝光了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诸多个人隐私信息。事件发生后,这名未成年人在某互联网平台任高管的父亲在社交平台发声,向被“开盒”的当事人和公众致歉。
“饭圈文化”不应是网暴“遮羞布”
■ 辛 河
有网友发帖称,有未成年人在网上参与了对一位孕妇的“开盒”,实施了造谣、曝光工作单位并对其丈夫发去辱骂信息等非理性行为,而原因只是该孕妇发表了对某韩国明星的评论。
3月17日,针对网络传闻,该未成年人在某互联网平台任高管的父亲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致歉:我深感愧疚,向所有受影响的朋友郑重道歉。同时也恳请网友停止扩散相关内容,给未成年人改正和成长空间。
此次“开盒”事件的发生,说明网暴行为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未成年女孩之所以“开盒”网暴他人,正是源于畸形的“饭圈”文化。
所谓“开盒”,又称“人肉开盒”或“开盒挂人”,是一种网络用语,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并在网上公开曝光他人的这些隐私信息。所以,虽然叫法有所翻新,其本质仍然是网络暴力的一种,也早已是相关部门打击和整治的对象。
而此次事件中,这名13岁女孩的“开盒”网暴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据其父亲所称,其女儿把海外社群网站上的他人隐私信息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上,进而导致自己的个人信息也被曝光,引发大量负面言论扩散。
可见,当前“饭圈”出现一些新动向,一是低龄化,二是国际化,再者“开盒”网暴成为“饭圈”粉丝极端化的表现。
此前,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现象中,初中生群体是主要参与者,粉丝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另外,此次“开盒”网暴行为,因为有“饭圈”背景,与传统人肉搜索、网暴行为中的“独狼”式个体不同。其曝光、扩散他人隐私信息也更为广泛,影响更大,值得关注。
当然,也应看到,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女孩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情理上来看,未成年人犯错,监护人应承担主要责任。对于涉事未成年人,社会应给予其改正和成长空间。
这也提醒,“饭圈”乱象的治理,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等监护人应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而职能部门、学校以及负有主体责任的互联网平台,应各负其责,多方共治,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远离“饭圈”乱象。
如今,当事人父亲在朋友圈道歉,事件正走向解决的方向,但其作为公共事件的价值依然存在:“饭圈”乱象治理需要关注新特征和新动态,这不但关乎“饭圈”乱象和网暴顽疾治理的效率,也关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亟须铲除“开盒挂人”新型网暴养成土壤
■ 戴先任
如果说“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的“1.0版本”,网络“开盒挂人”则是网络暴力的“加强版”。网暴者在购买他人隐私信息后,将对方个人信息挂到网上,组织煽动其他无关网民对受害者进行精准打击。“开盒挂人”带来的网络戾气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不仅会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信息,还会引发网络暴力行为,侵害当事人的人身安全。
“开盒挂人”背后还隐藏着个人信息买卖黑产。比如一些商家、快递的工作人员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买卖黑产中的一环。而具体到这起“开盒挂人”事件中,背后还有畸形的“饭圈文化”。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等行为。
“开盒挂人”等网络戾气不能处于监管盲区,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对此,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与倒逼网络平台履行好管理责任。对于没能履行好管理责任的平台,要进行相应的惩戒,提高违规成本。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也要守土有责,要能履行好管理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受害者在面对“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网络戾气时,也不能忍气吞声,选择沉默,要勇于说“不”,奋起维权,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此,要畅通网民的维权渠道、投诉渠道,降低公众的维权成本等。不仅要畅通法律解决途径,通过法律予以遏制,还要重视“教化力量”,通过弘扬网络新风气来化解网络戾气,要从道德上进行规范与引领,提高网友文化素养和公德意识等。
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个人信息买卖黑产进行“全链条打击”。商家、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铁路部门、航空公司等个人信息管理者、使用者,要尽好管理责任,保护好消费者、用户的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开盒挂人”“网络厕所”等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屡禁不止,折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亟须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使网络暴力不会一再“变种”或升级,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开盒挂人”的土壤。
根治“开盒挂人”须重拳出击“两头堵”
■ 刘怡鹤
近年来,这一破坏网络生态的新型“毒瘤”屡禁不止。“开盒挂人”的受害者既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人。而“开盒挂人”的施暴者,有的是为了宣泄负面情绪或消解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以为可以“躲藏在网络背后”,以支配、伤害他人为乐;还有的则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此发展为一条黑色、灰色的产业链。
提供“开盒挂人”的黑灰产业链更是形成了利益团伙,为他人提供“开盒”的全流程“服务”——先是在网上制造矛盾、挑起纷争,引诱网民“开盒”放大矛盾冲突的范围;再关联非法获取的被攻击对象的全家信息进行违法售卖。
“开盒挂人”的组织性远超传统网暴手段,危害性从网络扩大到现实生活中,非法控制数据信息多发,负面影响深远。这类新型网络暴力严重践踏社会公序良俗,除了侵犯“被挂者”的相关民事权利,还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网络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严重的还涉嫌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这些不论是非、只图一时之快的肆意妄为,已经严重损害网络生态的健康秩序,深深刺痛广大群众的神经。
解决毒瘤,刻不容缓,治理新型网络暴力,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提出“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十六字原则,指明针对性解决网络暴力难点和痛点问题的方向。近期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292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91人因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同比分别下降22.3%、32%。
进一步有效整治“开盒挂人”产业链及相关乱象,必须重拳出击“两头堵”,让这些不法行为、不法分子被前后夹击、无所遁形。一方面,要从源头堵上信息泄露的漏洞。泄露的数据,有的是来自物流、金融、电商等企业的内部人,有的是通过网络爬虫攻击、木马病毒攻击一些数据系统而“窃取”。对于这些公民个人信息较为集中的单位,须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力度。
另一方面,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遵守《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预防预警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一旦发现风险,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信用管理体系,将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违规情形记入用户信用记录,依法依约降低账号信用等级、列入黑名单直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多年来,网络暴力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躲藏在隐秘角落的“痼疾”,有的甚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只有网上、网下形成治理闭环,及时升级相应治理手段,打出整治“组合拳”,才能有力遏制网络暴力,铲除相关黑产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更好保护公民隐私、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