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令人忧

资料图片

背景新闻:

近日,有群众举报称,靠近安徽省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等地乡镇陆续有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开业,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主打“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目前,周口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涉及的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车检异地“包过” 暴露监管短板

■ 张子璇

车检异地“包过”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交通安全视角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机动车需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检测机构放行刹车灯罩破损、三元催化器缺失等隐患车辆的行为,直接违反该法第二十一条“禁止驾驶安全设施不全车辆”的禁令,不仅使车主面临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追责,更让其他道路使用者暴露于隐患车辆“带病上路”的威胁中。从环保维度审视,检测机构篡改尾气数据让超标车辆蒙混过关的操作,实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总量控制制度的公然践踏,依据该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此类伪造排放检验结果的行为将面临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检验资格等行政处罚,最高法《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更明确对此类故意污染环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既然如此,车检异地“包过”为何还能存在?说到底,不是法律缺位,而是监管出了问题。其一,市场监管与生态环境部门虽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但面对检测站设备参数篡改、检测流程造假等专业操作时,基层执法人员普遍缺乏技术识别能力,形成查不准、罚不实的困局。其二,跨部门协作沦为纸上谈兵。法律规定的联合监管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各部门各管一摊,交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三部门缺乏信息互通与技术协作,面对安检与环检交叉领域的违法行为束手无策。其三,省际数据壁垒成了违法温床。一个省查处的不合格车辆在邻省检测站竟能“洗白”重新上线,暴露出检测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的漏洞。

我们看到,近年来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已有所行动。2024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但要根治顽疾,当务之急是建立“准入—监管—惩戒”全链条监管治理机制。在准入端,市场监管部门应根据汽车保有量科学核定检测站布局密度,提高资质审批和评审标准,及时对检测站超饱和现象踩下刹车;在监管端,积极探索省际毗邻地区联合监督执法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检测数据存证平台,建立全国联网的机动车检测信息系统,破解省际数据壁垒,让不合格车辆无处遁形;在惩戒端,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将屡查不改的违法检测站纳入失信名单,除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撤销资质处罚外,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取消资质+顶格罚款+刑事追责”组合拳,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机动车检测本应是守护道路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法定防线。唯有将法律刚性约束与技术赋能监管相结合,才能让检测机构回归“把关者”本位,真正为人民群众筑牢道路交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防线。

车检异地“通关” 治理能力弱只是表象

■ 伍里川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这事令人惊诧。自2018年9月1日起跨省异地车检实现全国“通检”后,工作和生活有跨省需求的车主享受到极大的便利。这份便利本应以标准统一、程序严格为前提,车检后,不合格、不达标的车辆必须维修好才能给予通过,否则,带有不合格标签的车辆就会寸步难行。然而,现实中,在安徽初检不合格的车辆,可以在河南境内再检,且无初检未通过记录。

原因在于,跨省数据壁垒让机动车检测存在治理盲区。换言之,“通检”后,跨省数据并未实现共享,这就让“带病”的车辆、不规范的车检机构钻了空子。跨省“通关”让车主“省心”、检测机构获利,却让公共利益受损。

有关部门通报的材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周口市检验机构受托检测异地车比例约为47%;项城市鸿祥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沈丘县顺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外地车检验占比分别约为78%和93%。这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

跨省“通关”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且“通关”之术也并不高明,有关部门为何不能及早整治,断了“通关”利益链、维护车检应有秩序?一方面,不规范的车检机构往往设置于乡镇,且相关人员较为谨慎、警惕,要“打入”其内部掌握相关证据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基层检测人员力量与素质明显不足。在媒体采访中,负有监管之责的部门直接表示,“设备上的数据很专业,我们也看不明白……县级执法人员的理解能力不一,很难看出猫腻。”连数据都搞不懂,谈何发现问题和精准执法?

从逻辑上说,加强技术培训,消解监管部门人员的知识盲区,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省际毗邻地区联合监督执法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形成监管合力,皆为治理“通关”乱象的要点。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有没有决心。跨省“通关”乱象纠结着众多背景和因素,确实给监管或执法造成各种困难,但这些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下大决心,破解其间的难题不在话下。寄希望于省际合作不是延宕和松弛的借口,“看不懂数据”也不是向不规范车检机构“示弱”、迟迟不作为的理由。

道理很简单,就算主管部门看不懂数据,专业人才、专业机构多的是。做好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工作确需时间,但车检机构放松车检标准已然违法违规,依法依规打击这种行为,当地执法者直接亮剑就好,本不需要复杂的流程。事实上,一些基层主管部门宁可夸大困难,给自己找退路、找借口,也不愿积极想对策、主动出击,是跨省“通关”市场一步步扩大的背后成因。

部分地方不规范车检机构不断增加的事实,是地方监管之耻、社会之忧。车检跨省“通关”问题,集中暴露出基层监管动力不足、治理决心不大的问题,不容忽视。情势不等人,有关地方不仅要展开一场深度治理,倒逼车检规范化,更要针对一些基层部门能力不强的问题展开反思和研判,着力提升其专业素养、执法能力和敬业之心。

车检异地“包过”?非法行为不容“开绿灯”

■ 韩韫超

在安徽被告知车检不合格后,就想着去河南“碰碰运气”——这是暗访中的真实情况,可见车检跨省可“通关”已成公开的秘密。机动车检测,目的就是确保汽车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其质量水平和规范程度关乎驾乘人员和其他车辆行人的安全,也关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一些检测机构放松标准让问题车辆过检,一些车主侥幸想要在车检中蒙混过关,看似一拍即合,实则为交通安全埋了雷、挖了坑,更令机动车检测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公信力。

近年来,机动车检测领域乱象频发,一些机动车检测站通过“非正常”手段让车辆过检屡见不鲜——车辆手刹制动不达标,踩脚刹蒙混过检;刹车灯不亮,开示宽灯替代;尾气不合格,就使用屏蔽器篡改车辆数据……车检造假已形成一条包括检测站工作人员、“黄牛”、作弊工具生产销售商等多方在内的黑色产业链,各方围着庞大的利益蛋糕各取所需。

乱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如准入门槛较低、市场过度饱和导致大量检测机构进行不正当竞争;违法成本较低,检测机构被处罚金额小于违法所得;部分车主认为年检过勤、标准过高而另辟蹊径规避检测等。除此之外,监管方面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视,此番车检异地可“通关”事件就较为典型:监管部门对异常检测站点检查监督的力度和能力不足,部门、地区间的监管协作力度不足,跨省数据壁垒让监管失去了重要抓手。

车检跨省“通关”的怪事,暴露了省际毗邻地带基层监管执法能力的不足,也为机动车检测乱象的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机动车检测乱象,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下大力气整治。2024年,多部门联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专项整治;浙江省杭州市总结机动车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38种造假行为,通过AI大数据技术来搜索发现造假线索;北京市则探索在机动车检验线上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形成机动车监管一车一档系统。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尽快堵上监管执法中的漏洞,当是未来治理机动车检测乱象的重点。

进而言之,类似利用异地监管盲区、监管差异来钻空子的行为值得警惕。从一些人专门到监考环境较宽松的地区报名参加某些国家级职业资格类考试,到一些污染企业从环保要求严格的地区搬迁到监管宽松的地区,再到一些地方以邻为壑、跨区域倾倒垃圾,这类舍近求远的行为本身,正是监管失职失察最好的举报信。不可否认,跨部门和地区开展对话、合作、治理等难度不小,但这不该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推诿塞责的理由,从相关线索出发,通过跨部门和地区联合执法、统一执法标准、打破数据壁垒、派驻干部交叉监督等多重手段主动出击,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良好的地方发展环境,要靠更给力的政策优惠、更贴心的公共服务等来提高“上限”,而非通过不讲原则、网开一面等方式来拉低“下限”。但愿更多地方能以车检跨省“通关”为反面教材,进一步端正发展理念、完善行政执法环境,让严谨的制度、严格的监管成为地方发展的硬核名片。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