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周小斌 凌 悦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教书育人到为民发声,浙江省江山市人大代表,坛石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琚华始终牢记身份践行初心使命。作为扎根乡村教育30余载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市人大代表,他始终坚持“教育为先”和“为民优先”理念,在推动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征途上步履铿锵,交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履职建功”亮眼答卷。
“孩子每周回家要转3趟车,路上来往的大货车又多,乡村路上也不安全,娃到家天都黑了,我们揪心啊!”2023年秋天,学生家长的一句抱怨,刻在了琚华心里。“孩子们的安全,一刻都不能耽误!”他迅速开展专项调研,联合交通部门及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20余次。根据调研情况,琚华连夜撰写调研报告,并建议有关部门开通周末定制校车专线。在他的推动下,校车专线得以开通,经过优化后的路线设置12个停靠点,惠及100余名学生,学生往返时间缩短60%。每周五放学时分,整齐的校车队伍与家长舒展的笑颜,成为乡村最温暖的风景,压在琚华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下来。
“看病难”一直是坛石镇群众的心头刺。“我八十多岁了还得跑到很远的市里看病,真是折腾不起啊!”一提起看病,潭边村的姜大爷就拉着正在走访的琚华倾诉。琚华对镇卫生院进行调研后,发现卫生院存在设备老旧、人才短缺等问题,他提交了《关于新建坛石镇卫生院的建议》,并多次通过代表主题会商、民情恳谈会等方式,邀请相关部门参加协调推进前期项目。市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多轮论证后,今年3月,坛石镇卫生院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配备数字化诊疗设备的新卫生院将辐射周边13个行政村,让2万余名村民实现“小病不出镇”。
面对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琚华带领坛石初中团队创新实践“分层作业+个别辅导”教学模式,连续三年实现中考重点高中达线率稳步提升。他为每名学生建立“阳光成长档案”,带领教师走遍辖区村落的家家户户,用上千次家访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琚华还联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公益组织,累计争取助学金超50万元,让贫困学子“一个都不掉队”。“教育是乡村的灯,灯亮了,路就有了方向。”琚华说。江玉公路连接线工程因土地征用纠纷停滞,琚华主动担当作为,利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时间,挨家挨户解读政策、倾听诉求。连续30余场协调会后,他以真心换真心打破僵局,促成3个村的村民100%签约。如今,双向四车道的江玉公路贯通南北,沿线家庭农场蓬勃涌现,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年收入增长,昔日的“堵心路”变身“共富路”。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琚华提交的多件建议被采纳和办理。他常说:“代表履职不是‘坐等问题’,而是‘主动解题’。”从晨曦微露的早读课到灯火阑珊的调解现场,这位“履职先锋”始终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镌刻下一名基层代表的初心与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