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成伟 (江西)
我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人大工作已经四年了。回想起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竟是刚到人大第一次以县人大代表身份参与接待选民的那一天。
那天是我第一次参与接待选民。走进接待室,坐在桌子后面,心里想着,该问些什么?该记些什么?正琢磨着,会议室的门忽然被推开,几位群众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都带着焦急的神色。为首的一位老大爷,额头上冒着汗,还没等站稳,就急切地对我说:“同志,您听我说!我们社区那条老路,一下雨就完啦!到处是水坑,成了烂泥塘了!”他语气很重,像是在用“烂泥塘”这个词敲打桌面。
我拿起笔想立刻记下来,耳朵里听着大爷和其他几位群众七嘴八舌地补充描述,手上的笔却好像不听使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老大爷看我手忙脚乱的样子,更着急了:“你看我们几个上了年纪的,天黑路滑,谁不小心摔着了怎么办?这事儿不找你们人大,找谁去说呀?”我一下子感到脸上发热,好像周围空气都不够用了,只是连声回应着:“记下了,记下了……”结果,连最关键的信息比如这条老路在社区的哪个位置、具体情况到底多严重这些重要细节,都没来得及细问。
晚上回家,我翻开笔记本,看着那页上潦草地写着“社区道路积水问题”几个大字,心里沉甸甸的,像压了块石头。这点信息,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啊。
第二天上班,我硬着头皮把昨天的情况向主任汇报。主任听了,宽厚地笑了笑,随即严肃认真地和我说:“人大开会是大事,但闭会期间这些接访群众、了解实情的‘小事’,更是人大工作的根基。”说完,他放下手里的文件,对我说:“走,咱们去现场看看。”这让我很意外。
那天太阳很大,我们顶着日头找到了群众说的那条路。路况确实很差,刚下过雨不久,路面坑坑洼洼积着泥水。我和主任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鞋早就湿透了,裤脚也沾满了泥点子。主任弯腰仔细查看了路边破旧不堪的排水沟,用手指敲了敲那些开裂的水泥壁,声音又空又脆。他指着那些水坑对我说:“小胡啊,这摔下去的可不只是人,摔下去的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啊。”这句话,像块石头投进了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后来,我们详细调研了县城周边及农村道路情况,主任手把手教我写了报告,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维修的紧迫性。最终我将该问题形成“整治全县‘四好农村路’的建议”交政府办理后,得到及时解决。
当我和县里的同志一起回访社区,看到那条路已经修整平整了,先前那位急迫反映问题的老大爷激动地握住了我的手,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这下解决了!解决了就好啦!”那一刻,看着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心里也暖烘烘的。
在人大这四年,我参与了不少会议,也起草过各种文件材料。但真正让我深刻理解手中这份工作分量和价值的起点,并不是那些庄重的场合,而是这第一次有些狼狈、有些手足无措的接待选民经历。是那次经历让我真切听到了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呼声;是那次现场调研时主任放下文件带我走进泥泞的背影,让我领悟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大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这个问题后群众的笑脸,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履职的价值。
从此,我明白了:人大门前每一串匆忙的脚印,都承载着群众的期盼;人大会堂每一次严肃的讨论和表决,背后都是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关切被回应。人大代表这座连接群众和权力机关的桥梁,必须深深扎根在民生的土壤里,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心。
脚下踩过泥泞,那实实在在的感触,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扎根”履职的含义。第一次接待选民,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人大工作的全新认知。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国家制度多么宏阔,其根基、其活力,都深深植根于最平常的百姓期盼里;每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呼声得到回应,就是国家发展最本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