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海 英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雪山、峡谷、湖泊、草原交相辉映,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虎跳峡等景区享誉世界,多元文化深度交融。近年来,迪庆州人大常委会将文旅监督作为服务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做好保护、融合、发展“三篇文章”,从立法保障到专项监督,从破解民生难题到汇聚代表智慧,以“一盯到底”的韧劲推动文旅产业从“复苏”迈向“升级”,推动“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具象化,书写好“诗和远方”的人大答卷。
法治筑基
构建文旅融合“四梁八柱”
独克宗古城,藏语意为“月光城”,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其独特的藏式民居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滇藏线上最具魅力的文化地标之一。立足民族地区特色,迪庆州人大常委会创新立法机制,《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独克宗古城保护条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先后颁布施行,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相关条例的出台不仅为古城保护筑起了法治屏障,更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有效化解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管理难题。独克宗古城的标志性景观——龟山公园得到专业维护,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游客体验大幅提升,龟山公园吉祥胜利幢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点。2024年11月独克宗古城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仅今年“五一”假期,独克宗古城接待游客29.19万人次,日均超5.84万人次。同时,周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服务管理,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实现了“活态保护”与旅游增收、民族团结进步的多赢。
“条例规定要保持古城原貌,我们改造民宿时特别注意保留藏文化特色,现在这样‘原汁原味’反而更受游客欢迎,入住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游客体验好,回头客就多。”在古城经营了十余年民宿的李女士说。据悉,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为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答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古城卷”。
靶向监督
破解发展痛点促升级
2023年,迪庆州文旅迎来复苏关键期。州人大常委会将“全州文旅全面复苏情况”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组织专项调研组深入全州重点旅游景区,全面了解全州文旅发展现状,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全州文旅全面复苏情况报告,梳理出传统景区发展动力不足、文旅项目落地难推进慢、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和短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2024年,州人大常委会持续“加码”,将监督链条延伸至文旅产业,对上年度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同时就新形势下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听取和审议了州人民政府关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新的审议意见,建议州人民政府紧扣全域是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不断推动全州文旅产业优化升级。州人民政府扎实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实施月月有活动的“引流”工程,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和服务创优,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等,让迪庆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重要承载地。通过持续监督推动,迪庆州文旅产业实现量、质双升。2024年,迪庆州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增长23.83%;完成旅游业总花费352.9亿元,同比增长17.78%,增速在云南省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
民生导向
疏通文旅发展“毛细血管”
“旅游火爆是好事,但游客的车往哪儿停?”多名游客和本地商户反映旅游旺季城区内热门景区景点、酒店餐厅周边停车泊位紧张,部分停车场收费过高。2024年4月,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与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联动监督,开展香格里拉城区道路交通停车管理工作情况调研,着力解决城区停车难、停车贵、停车秩序不规范等问题。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州人民政府迅速响应,打出治理“组合拳”,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全市建成53个公共停车场,社会投资建设停车场16个,共计车位19447个;加强交通管理综合整治,加大违停执法检查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现在接送游客方便多了,再也不用为找车位绕圈了。”旅游大巴师傅说。人大联动监督既解了游客的“急”,也治了城市的“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迪庆不缺美景,但缺文化深度挖掘”“要让游客为‘香格里拉故事’留下来”……三年来,州人大代表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90余件,这些建议聚焦文旅融合、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关键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规范乡村旅游民宿行业、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建设傈僳族非遗文化传习点、多措并举发展文化旅游等代表建议,催生一批文旅新亮点,唐卡绘制、黑陶、藏香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代表建议真正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