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条例落地“有声” 城市文明“有形”

北京市顺义区人大常委会开展《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征求意见建议活动

■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在小区,居民把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到相应垃圾桶;在十字路口,行人耐心等待绿灯;在斑马线前,汽车司机礼让过往行人;在公交站台,人们有序排队上车……文明行为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点滴生活,成为顺义区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行实施五周年之际,按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顺义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各代表家站广泛开展条例实施情况征求意见建议活动,在丰富民主形式上探索实践,在服务大局上担当作为,为推进顺义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让“身边人”带动“身边事”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五年来,顺义区始终将风气建设作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关键抓手,作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积极贯彻落实条例,将营造“顺义好风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提升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先后建立好人好事发现表扬激励机制、完善基层自我管理机制、建立维持推动工作机制,从崇德向善的维度探索社会治理新途径,社会风气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近两年来,全区21人次获评“中国好人”“北京榜样”等荣誉;连续开展十届顺义区道德模范主题活动,各系统、各街镇打造典型选树品牌42个,让不同群体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持续开展“好婆媳”“好邻居”等创建活动和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利用融媒体开设系列专栏,同时用好各类宣传阵地,提升好人好事传播效果,营造崇德向善好风尚;精心设计文化教育、生态环保、赛会服务、社会治理等契合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1.4万个,推进志愿服务与落实条例深度融合;开发线上“顺义好风气 最美志愿者”小程序,全区志愿服务时长人数达到20.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5.5%,志愿服务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奉献、我快乐”正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

以监督刚性助力条例贯彻落实

今年年初,顺义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德法互补、德法共治的思路,紧扣区委中心工作,将人大推动营造“顺义好风气”、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实和深化“网格+代表”工作机制列为全年重点工作,并提级升格为主任会议专题调研项目,通过多个专委会联动参与,人大代表建言献策,专家学者把脉支招,形成工作合力,增强监督实效。

5月9日,顺义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工作部署会,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部署,确保5月23日前,31名市人大代表、1400余名区镇人大代表走进家站开展条例宣传并征求意见建议。

5月13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全区《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实情况和“顺义好风气”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主任会议全体成员,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实地察看了光明街道裕龙六区金钥匙调解工作站以及社区党员七日志愿服务站,详细了解南彩镇南彩村“邻里互助守望幸福”项目、巾帼志愿服务队、“街巷小管家”志愿服务队等活动。

代表们建议,要深化机制建设,实现“双向赋能”;完善资源整合,搭建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大条例宣传力度,定期评估和修订条例内容,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建言献策。

三级人大代表“走基层”凝聚共识

活动中,顺义区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两个联系”,发动1400余名三级人大代表“下基层、进网格”,广泛听取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更好助力北京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建设,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

同为大孙各庄镇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和镇人大代表,李大民、张志军、穆子丹、许朝辉提出,条例涉及农村地区的内容较少,建议对影响乡风文明的自建房“留窗”、村规民约惩罚金额缺乏法律依据等问题作出规定;区人大代表、尹家府中心幼儿园老师蒋艳林则希望进一步加强条例宣传力度,从幼儿园小朋友入手,通过小视频、小程序、家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小朋友从小养成良好文明行为。

文明不止于具体的行为,更包含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和谐、友善、互助的良好关系。市、区人大代表,牛栏山第一中学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冬梅立足工作实际表示,市民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对家长加强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助力学生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南彩镇人大代表、十一中学副校长李海霞建议,关注听障群体,增设公益通信补贴,助力无障碍沟通,更好地让听障残疾群体融入社会。

“此次征求意见建议活动生动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全区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代表家站,征集到群众意见建议2020条、代表意见建议1657条。”顺义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回家进站”“代表+网格”“议联心”“每月一主题”“移动办公桌”等多种方式,将夯实民意工作基础同网格化治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工作相结合,当好文明行为的宣传员、法律法规落实的监督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和群众矛盾的调解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市民遵守法规、崇德向善,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好风气。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